高中范文网 >教学计划

物理教案模板范文5篇

写教案是教师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想必有用很多人在面对教案的写作都会感到发愁吧,下面是高中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物理教案模板范文5篇,感谢您的参阅。

物理教案模板范文5篇

物理教案模板范文篇1

第六节 二力平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2) 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实例了解认识二力的平衡

(2)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

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并能解释物理问题

教学难点

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教学器材:

视频光盘、木块、带滑轮的长木版、细线、勾码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思考:凡是静止的物体就不受力吗?凡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不受力吗?举例说明。

(1)静止放在水平面上的粉笔盒

(2)吊着的吊灯

(3)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

那为什么生活中的这些物体受力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这节课的学习,探究其原因。

(二)新课教学

一、 探究:力的平衡

1、 实验:让学生提着书包不动。

2、提问:如果将手松开,书包将落到地上,为什么?(因为只受重力的作用)

3、思考:那为什么现在没有落地,而是静止?请画出受力示意图(1)。

4、讨论:因为除了受竖直向下的重力,还受竖直向上的拉力,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了,跟没受力一样,所以书包静止。

同样在平直公路上匀速匀速行驶的汽车,在水平方向上牵引力和阻力,二者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了,跟没有受力一样,所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实际物体往往同时受多个力作用,而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5、结论:象这样,物体在受几个力作用时,如果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使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平衡状态”。

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保持平衡状态,叫做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平衡。

问题: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吗?

举例:放在光滑斜面上的书,受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但要沿斜面向下滑;电梯受重力和向上的拉力,起动时,速度越来越快。

问题: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只有两个,且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应该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

(1) 猜想:二力平衡需具备什么条件?

(可能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

(2) 让学生根据给出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

(3) 提示:研究一个因素对二力平衡的影响,要控制其他条件不便,既“控制变量法”。

(4) 选择合理方案,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a、在木块两端的挂钩上挂数量相同的勾码,观察现象。(此时小车静止,处于平衡状态)

b、在木块两端的挂钩上挂数量不同的勾码,使木块受到的力大小不等,观察现象。(小车象勾码多的一端加速运动)

c、在木块两端的挂钩上挂数量相同的勾码,将线移到一端,使木块受到两力方向相同。

d、在木块两端的挂钩上挂数量相同的勾码,转动木块,使木块受的力不在同一直线上。

根据实验请同学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

(5) 结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四个条件)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

三、二力平衡的应用

1、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受平衡力:

例题:重力为6n的木块在水平桌面上静止时,桌面对木块的支持力多大?

a、 确定研究对象:木块

b、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重力(g),支持力(n)

c、 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为平衡状态:静止---平衡状态

d、 分析物体所受力的关系:二力平衡

e、 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得出:n= g=6n 方向:竖直向上

练习:

(1) 看课本图122,吊在空中静止不动的灯,若电线的拉力为2n,则灯重力是多少n?

(2) 看课本图124,跳伞运动员和伞在空中匀速直线下落,若伞和人总重500n,则他们说受的阻力是多少n?

(3) 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若向前的牵引力是1000n,则阻力是多少n?方向如何?

此时汽车只受这两个力吗?是“二力平衡”吗?

2、物体受平衡力——处于平衡状态:

练习:“动手动脑学物理”第5题。

判断: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

总结:原来静止的物体,受平衡力,则保持静止;

原来运动的物体,受平衡力,则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有两种情况:可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受力情况,也可根据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五、拓展:“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

六、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3、4题。

一课三练:基础练习。

七、板书设计:

-、力的平衡:

1、物体在受几个力作用时,如果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使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2、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平衡状态”。

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1、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保持平衡状态,叫做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四个条件)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

三、二力平衡的应用

1、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受平衡力:

2、物体受平衡力——处于平衡状态:

八、反思:

物理教案模板范文篇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一、 教材分析

在上一节实验的基础上,分析v-t图像时一条倾斜直线的意义——加速度不变,由此定义了匀变速直线运动。而后利用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的是倾斜直线,进一步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无论时间间隔∆t大小, 的值都不变,由此导出v = v0 + at,最后通过例题以加深理解,并用“说一说”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做变速运动的理解。

二、 教学目标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图象。

2、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图象,概念和特点。

3、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并会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 图象,概念和特点。

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并进行计算。

三、 教学难点

会用 图象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 v0 + at。

四、 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加速度的概念,及表达式 a=

导入新课:

上节课,同学们通过实验研究了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小车运动的υ-t图象。

设问:小车运动的 υ-t图象是怎样的图线?(让学生画一下)

学生坐标轴画反的要更正,并强调调,纵坐标取速度,横坐标取时间。

υ-t图象是一条直线,速度和时间的这种关系称为线性关系。

设问:在小车运动的υ-t图象上的一个点p(t1,v1)表示什么?

学生画出小车运动的υ-t图象,并能表达出小车运动的υ-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学生回答:t1时刻,小车的速度为v1 。

学生回答不准确,教师补充、修正。

预习检查

情境导入

精讲点拨:

1、匀速直线运动图像

向学生展示一个υ-t图象:

提问:这个υ-t图象有什么特点?它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有什么特点?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又有什么特点?

在各小组陈述的基础上教师请一位同学总结。

2、匀变速直线运动图像

提问:在上节的实验中,小车在重物牵引下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物体的加速度有什么特点?直线的倾斜程度与加速度有什么关系?它表示小车在做什么样的运动?

从图可以看出,由于v-t图象是一 条倾斜的直线,速度随着时间逐渐变大,在时间轴上取取两点t1,t2,则t1,t2间的距离表示时间间隔∆t= t2—t1,t1时刻的速度为 v1, t2 时刻的速度为v2,则v2—v1= ∆v,∆v即为间间隔∆t内的速度的变化量。

提问:∆v与∆t是什么关系?

知识总结: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提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线的斜率表示什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线与纵坐标的交点表示什么?

展示以下两个v-t图象,请同学们观察,并比较这两个v-t图象。

知识总结: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加,这个运 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这个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分小组讨论

每一小组由一位同学陈述小组讨论的结 果。

学生回答: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表示物体的速度不随时间变化,即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v = 0, = 0,所以加速度为零。

分小组讨论

每一小组由一位同学陈述小组讨论的结果。

由于v-t图象是一条直线,无论∆t选在什么区间,对应 的速度v的变化量∆v与时间t的变化量∆t之比 都是一样的, 表示速度 的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即加速度。所以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的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学生回答:v-t图线的斜率在数值上等于速度v的变化量∆v与时间t的变化量∆t之比,表示速度的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即加速度。

v-t图线与纵坐标的交点表示t = 0 时刻的速度,即初速度v0。

学生回答:甲乙两个v-t图象表示的运动都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但甲图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乙图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

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发现匀加速直线运动与匀减速直线运动 的不同之处,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

3、匀变速直线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提问:除用图象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外,是否还可以用公式表达物体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教师引导,取t=0时为初状态,速度为初速度v0,取t时刻为末状态,速度为末速度v,从初态到末态,时间的变化量为∆t,则∆t = t—0,速度的变化量为∆v,则∆v = v—v0

提问:能否直接从图线结合数学知识得到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知识总结:匀变速直线 运动中,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是v= v0 + a t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 v0 + a t可以这样理解:由于加速度a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所以at就是整个运动过程中速度的变化量;再加上运动开始时物体的速度v0,就得到t时刻物体的速度v。

4、例题

例题1、汽车以40 km/h的速度匀速行驶,现以0.6 m/s2的加速度加速,10s后速度能达到多少?加速后经过多长汽车的速度达到80 km/h?

例题2、某汽车在某路面紧急刹车时,加速度的大小是6 m/s2,如果必须在2s内停下来,汽车的行驶速度不能超过多少?如果汽车以允许速度行驶,必须在1.5s内停下来, 汽车刹车匀减速运动加速度至少多大?

分析:我们研究的是汽车从开始刹车到停止运动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汽车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的大小是6 m/s2。由于是减速运动,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如果设汽车运动的方向为正,则汽车的加速度方向为负,我们把它记为a = 一6 m/s2。这个过程的t时刻末速度v是0,初速度就是我们所求的允许速度,记为v0,它是这题所求的“速度”。过程的持续时间为t=2s

学生回答:因为加速度

a = ,所以∆v =a ∆t

v—v0= a ∆t

v—v0= a t

v= v0 + a t

学生回答:因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所以v与t是线性关系,或者说v是t的一次函数,应符合y = k x + b 的形式。其中是图线的斜率,在数值上等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b是纵轴上的截距,在数值上等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初速度v0,所以v= v0 + a t

同学们思考3-5分钟,

让一位同学说说自己的思路。其他同学纠正,补充。

让同学计算。

展示某同学的解题,让其他同学点评。

解:初速度v0= 40 km/h = 11 m/s,加速度a = 0.6 m/s2,时间t=10 s。

10s后的速度为v= v0 + a t

= 11 m/s + 0.6 m/s2×10s

= 17 m/s = 62 km/h

由v= v0 + a t得

同学们思考3-5分钟,

让一位同学说说自己的思路。其他同学纠正,补充。

让同学计算。

展示某同学的解题,让其他同学点评。

解:根据v= v0 + a t,有

v0 = v — a t

= 0 — (—6m/s2)×2s

= 43 km/h

汽车的速度不能超过43 km/h

根据v= v0 + a t,有

汽车刹车匀减速运动加速度至少9m/s2

注意同一方向上的矢量运算,要先规定正方向,然后确定各物理量的正负(凡与规定正方向的方向相同为正,凡与规定正方向的方向相反为负。)然后代入v-t的关系式运算。

五、 课堂小结

六、 利用v-t图 象得出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七、 并进一步利用v-t图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式。

布置作业

(1)请学生课后探讨课本第3 9页,“说一说”

(2)请学生课后探讨课本第39页“问题与练习”中的1~4题。

物理教案模板范文篇3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和联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了解路程与位移的区别。

3.知道标量和矢量,知道位移是矢量,时间、时刻和路程是标量。

4.能用数轴或一维直线坐标表示时刻和时间、位置和位移。

5.知道时刻与位置、时间与位移的对应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围绕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与交流,联系实际引出时间、时刻、位移、路程等,要使学生学会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的处理方法。

2.会用坐标表示时刻与时间、位置和位移及相关方向。

3.会用矢量表示和计算质点位移,用标量表示路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时间位移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与物理的关系,同时学会用科学的思维看待事实。

2.通过用物理量表示质点不同时刻的不同位置,不同时间内的不同位移(或路程)的体验,领略物理方法的奥妙,体会科学的力量。

3.养成良好的思考表述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

4.从知识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思想中,培养同学们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位移的概念以及它与路程的区别。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时间与时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会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时刻和时间间隔

1.基本知识

(1)时刻是指某一瞬间,时间间隔表示某一过程。

(2)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用点来表示,时间用线段来表示。

(3)在国际单位制中,表示时间和时刻的单位是秒,它的符号是s。

2.思考判断

(1)时刻和时间间隔都是时间,没有本质区别。(×)

(2)飞机8点40分从上海起飞,10点05分降落到北京,分别指的是两个时间间隔。(×)

(3)20xx年x月xx日23时33分在西昌成功将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25日23时33分,指的是时刻。(√)

探究交流

时间的常用单位有哪些?生活中、实验室中有哪些常用的计时仪器?

?提示】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常用单位有分钟、小时,还有年、月、日等.生活中用各种钟表来计时,实验室和运动场上常用停表来测量时间,若要比较精确地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有时需要测量和记录很短的时间,学校的实验室中常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或电火花计时器来完成.

二、路程和位移

1.基本知识

(1)路程

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

①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

②定义: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

③大小:初、末位置间有向线段的长度.

④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2.思考判断

(1)路程的大小一定大于位移的大小.(×)

(2)物体运动时,路程相等,位移一定也相等.(×)

(3)列车里程表中标出的北京到天津122km,指的是列车从北京到天津的路程.(√)

探究交流

一个人从北京去重庆,可以乘火车,也可以乘飞机,还可以先乘火车到武汉,然后再乘轮船沿长江到重庆,如图所示,则他的运动轨迹、位置变动、走过的路程和他的位移是否相同?

?提示】他的运动轨迹不同,走过的路程不同;他的位置变动相同,位移相同。

三、矢量和标量

1.基本知识

(1)矢量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如位移、力等。

(2)标量

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如质量、时间、路程等。

(3)运算法则

两个标量的加减遵从算术加减法,而矢量则不同,后面将学习到。

2.思考判断

(1)负5m的位移比正3m的位移小。(×)

(2)李强向东行进5m,张伟向北行进也5m,他们的位移不同。(√)

(3)路程是标量,位移是矢量。(√)

探究交流

温度是标量还是矢量?+2℃和-5℃哪一个温度高?

?提示】温度是标量,其正、负表示相对大小,所以+2℃比-5℃温度高.

物理教案模板范文篇4

一、关于教学计划的说明:

本学期继续使用人教版《必修二》,共三章,分别为第一章《曲线运动》、第二章《万有引力与航天》、第三章《机械能守恒定律》。

同时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相衔接,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中物理课程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和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的兴趣和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学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以平抛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为例,了解物体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研究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和规律;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及其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功和能的概念,以及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2)了解研究物理学的基本观点和思想,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

(3)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4)能应用有关物理知识和技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动合成和分解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万有引力定律发现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

(2)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3)通过物理规律和概念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中的作用;

(4)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让学生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自然规律探究的艰辛和喜悦;

(2)具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的意识;

(3)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具有团队精神。

三、教材分析:

第一章《平抛运动》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单元第一节:讲述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第二节、第三节:讲述研究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并用这个方法具体研究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这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

第一单元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讲述匀速圆周运动的描述方法和基本规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以及离心现象。

第一单元第七节:讲述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

第二章《万有引力与航天》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节:学习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描述的有关知识;

第二节和第三节: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知识;

第四节、第五节: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运动中的有关知识;

第六节:学习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第三章《机械能守恒定律》可分为四个单元:

第一、二、三节:讲述功和功率;

第四、五、六、七节:讲述动能和动能定理、重力势能;

第八、九、十节:讲述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四:具体实施:

基础+学法+培养兴趣

1.精讲

首先,概念的引入和讲解务必要清晰。为此应该对重点的内容反复强调,对重要概念的引入和理解应用要多举例,结合情景进行教学。其次,把握好进度,不随意增加难度。例题和习题的选择要慎重,应符合学生的实际,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在高一阶段的例题仍然是对概念的理解和简单的应用。对于提高题,由于主要面对的是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以方法指导为主,而一般的习题必须考虑到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并且要结合精练。

2.及时的反馈

课上和课后都有一个较完整的反馈机制。比如上课要及时进行反馈性的练习,以课后习题为主。作业有问题的学生要与之交流,从中了解问题所在,以便及时改进。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经常沟通。

3.加强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其中要求之一是让学生重视课本。做法:笔记直接做在课本上,课后习题都要在课本上有完整的解答,把课本补充成为一本好的学习资料。

4.对于学习困难学生的具体措施

一定要让这些学生都把该弄懂的基础知识掌握,一发现问题立即帮助他们解决。对他们正确引导,消除心理防备,适当放慢速度,使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螺旋式上升。

5.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帮助我上好每一堂课;维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保持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要用真诚去关心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6.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1)培养学生的兴趣,从兴趣入手;

(2)指导他们培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帮助他们举一反三。

7.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向备课组各位老师请教,尤其要多听老教师的课。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整合。

物理教案模板范文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

2、知道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理解公式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3、知道在变速圆周运动中,可用上述公式求质点在某一点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的实验来了解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理解公式的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中,培养动手的习惯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感受成功的快乐,体会实验的意义,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明确向心力的意义、作用、公式及其变形。

【教学难点】

如何运用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前面两节课,我们学习、研究了圆周运动的运动学特征,知道了如何描述圆周运动。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动力学特征――向心力。

(二)进行新课

1、向心力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向心力”部分,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举出几个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实例,说明这些物体为什么不沿直线飞去。

2、用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表达式。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教材,列举并分析实例,体会向心力的作用效果,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表达式。学生代表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活动:倾听学生回答,帮助学生分析实例,引导学生解决疑难,回答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投影向心力表达式:fn=m或fn=mrw2

r点评:激发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发表见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实验: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实验”部分,引导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

1、实验器材有哪些?

2、简述实验原理(怎样达到验证的目的)

3、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什么?测量那些物理量(记录哪些数据)?

4、实验过程中差生误差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活动:听取学生见解,点评、总结。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及时发现并记录学生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活动:分成小组,进行实验,独立验证。

点评:让学生亲历实验验证的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教师活动:听取学生汇报验证的结果,引导学生对实验的可靠性作出评估。 师生互动,得出结论:

1、实验的过程中,多项测量都是粗略的,存在较大的误差,用两个方法得到的力并不严格相等。

2、通过实验我们还体会到,向心力并不是像重力、弹力、摩擦力那样具有某种性质的力来命名的。它是效果力,是按力的效果命名的。在圆锥摆实验中,向心力是小球重力和细线拉力的合力,还可以理解为是细线拉力在水平面内的一个分力。

教师活动:实例分析:说明以下几个圆周运动的实例中向心力是由哪些力提供的?

1、绳的一端拴一小球,手执另一端使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

2、月球绕地球运转的向心力是什么力提供的?

3、在圆盘上放一个小物块,使小物块随圆盘一起做匀速圆周运动,分析小物块受几个力?向心力由谁提供?

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问题:

1、小球受重力、支持力、绳的拉力而做匀速圆周运动。由于竖直方向小球不运动,故重力、支持力合力为零,那么水平方向上的匀速圆周运动效果由水平面上的绳的拉力效果来提供.

2、月球和地球间的引力提供月球运转的向心力

3、小物块受重力、支持力和静摩擦力,静摩擦力提供向心力

点评:通过实例分析,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两人一组,完成课本54页“做一做”栏目中的实验,自己感受向心力的大小。 学生活动:按照“做一做”栏目中的实验介绍,独立操作,在实验中获得体验。 点评: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激发学习物理学的兴趣。

3、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

教师活动:向心力能改变速度的大小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思考并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听取学生代表的发言,点评。

教生活动:设疑:我们在“做一做”的实验中,通过抡绳子来调节沙袋速度的大小,不就说明向心力可以改变速度的大小吗?这该怎样解释呢?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课本,思考并讨论问题,学生代表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听取学生见解,点评、总结。

点评:培养学生阅读教材并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求知的意识。

教师活动:对于做一般曲线运动的物体,我们可以用怎样的分析方法进行简化处理?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并结合图6.7-4的提示发表自己的见解。 点评:对学生注重物理学方法的教育。

(三)课堂总结、点评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教师要放开,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

(四)实例探究

[例1]如图所示,在光滑的水平面上钉两个钉子a和b,相距20 cm.用一根长1 m的细绳,一端系一个质量为0.5 kg的小球,另一端固定在钉子a上.开始时球与钉子a、b在一直线上,然后使小球以2 m/s的速率开始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若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4 n,那么从开始到绳断所经历的时间是多少?

解析 球每转半圈,绳子就碰到不作为圆心的另一颗钉子,然后再以这颗钉子为圆心做匀速圆周运动,运动的半径就减少0.2 m,但速度大小不变(因为绳对球的拉力只改变球的速度方向).根据f=r知,绳每一次碰钉子后,绳的拉力(向心力)都要增大,当绳的拉力增大到fmax=4 n时,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为rmin,则有

fmax=rmin

rmin=fmax=(0.5×22/4)m=0.5 m.绳第二次碰钉子后半径减为0.6 m,第三次碰钉子后半径减为0.4 m.所以绳子在第三次碰到钉子后被拉断,在这之前球运动的时间为:

t=t1+t2+t3

=πl/v+π(l-0.2)/v+π(l-0.4)/v =(3l-0.6)·π/v =(3×1-0.6)×3.14/2 s =3.768 s 答案 3.768 s 说明 需注意绳碰钉子的瞬间,绳的拉力和速度方向仍然垂直,球的速度大小不变,而绳的拉力随半径的突然减小而突然增大.[例2]如图所示,水平转盘的中心有个竖直小圆筒,质量为m的物体a放在转盘上,a到竖直筒中心的距离为r.物体a通过轻绳、无摩擦的滑轮与物体b相连,b与a质量相同.物体a与转盘间的最大静摩擦力是正压力的μ倍,则转盘转动的角速度在什么范围内,物体a才能随盘转动.

解析 由于a在圆盘上随盘做匀速圆周运动,所以它所受的合外力必然指向圆心,而其中重力、支持力平衡,绳的拉力指向圆心,所以a所受的摩擦力的方向一定沿着半径或指向圆心,或背离圆心.当a将要沿盘向外滑时,a所受的最大静摩擦力指向圆心,a的向心力为绳的拉力与最大静摩擦力的合力.即

f+fm ′=mω12r 由于b静止,故 f=mg

由于最大静摩擦力是压力的μ倍,即 fm ′=μfn=μmg 由①、②、③解得 ω1=g(1+m)/r;

③ 当a将要沿盘向圆心滑时,a所受的最大静摩擦力沿半径向外,这时向心力为: f-fm ′=mω22r

由②、③、④得ω2=g(1-m)/r.要使a随盘一起转动,其角速度ω应满足

g(1-m)/r≤ω≤g(1+m)/r

答案 g(1-m)/r≤ω≤g(1+m)/r

说明 根据向心力公式解题的关键是分析做匀速圆周运动物体的受力情况;明确哪些力提供了它需要的向心力.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音乐活动教案模板推荐5篇

幼儿园大班教案模板模板7篇

课程与教学论教案范文7篇

中班教案模板模板8篇

音乐活动教案模板优质8篇

幼儿园小班教案模板模板8篇

幼儿园大班教案模板优质6篇

幼儿园小班教案模板最新7篇

写演讲稿教案模板6篇

音乐活动教案模板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39694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