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教案时,教师应考虑到课外活动的延伸,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案中应有对课堂氛围的设计,以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下面是高中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风筝的歌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风筝的歌教案篇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启发谈话、引导、点拨。
(二)学生学法
自读感悟,讨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疑点
结尾句的理解。
(三)解决办法
通过阅读、质疑、解疑来解决重、难点;教师点拨疑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自读及讨论,在学生交流中点拨、评价、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课文。
2.课上自读、提问、讨论、交流。
3.课下阅读相关篇目。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板书:14
理想的风筝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再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刘老师课讲得好。他对学生充满了爱。
刘老师课下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流露。
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通读全文,或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的启示。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一篇读后感。
风筝的歌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积极参加欣赏、制作和放风筝活动,有浓厚的兴趣。
2、在看一看、做一做、放一放的过程中,了解风筝的种类及结构,发展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快速奔跑能力。
3、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小朋友的书、春天里》;《小朋友的书、美工》;事先收集各种类型的风筝,并找好放风筝的`场地;制作风筝的材料:皱纸、宣纸、a3打印纸、线、纱、塑料布、布、吸管、冰棍棒、皮筋、剪刀、胶水、水彩笔等。
活动过程
一、欣赏风筝:
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幼儿欣赏风筝,探究风筝的秘密。看一看,风筝是什么样的?幼儿两人一组,自选一只喜欢的风筝,第一次观察。集体交流:幼儿介绍自己的风筝。这些风筝有什么不一样?又有什么是相同的?
2、不同点:造型不一样,有动物类风筝、植物类风筝、人物类风筝、器物类风筝、图形类风筝等;大小不一样,有的很大,有的很小;材料不一样,风筝面有的是纸做的,有的是塑料做的等。
相同点:风筝都由骨架和面、线组成,都是左右对称的,可以让风筝保持平衡,稳稳地飞到天上。
3、拓展视野,丰富经验。除了这些风筝,你还见过别的风筝吗?
二、制作风筝:幼儿讨论风筝制作的方法和材料。幼儿设计并制作风筝。幼儿拿自制的风筝到空地或操场上玩一玩。
三、户外放风筝讨论:怎样放风筝?幼儿结伴2人一组,尝试放风筝。教师根据幼儿的问题及时指导。
四、画"放风筝":使用《小朋友的书、美工》第15页"放风筝"。
教学反思:
孩子们学习积极性高。但在开始作画时,相当一部分孩子不敢下笔,在老师的鼓励和引领后才纷纷动笔画。分析原因,平时锻炼机会不足,缺乏自信心所致,大家认为,活动时间太长,在这次活动中,教师的活动程序清晰有序,过程生动、有趣,方法得当。富于启发性、探究性,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态、语言、语气始终充满感染力,深深吸引着孩子们情绪愉快地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因此,整个活动过程气氛活跃,效果理想。
风筝的歌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有条理、比较具体地记叙一项活动。
2、初步培养观察事物的兴趣。
二、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1、春天来了,阳光明媚。这节课,我们就来写写放风筝的文章。同学们都放过风筝,一定有体会,也一定能把作文写好。
2、明确要求。
3、指导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
※指名读文中的第一个问题,进行观察指导。
(1)看图回忆:你们以前放风筝都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想象成自己在放风筝。)
(2)指名说说第一个问题。
例:星期天上午,同学们在人民广场上放风筝。天空中摇曳着各式各样的风筝,有鹦鹉风筝、蜻蜓风筝、仙鹤风筝……
※指名读第2个问题,指导学生观察回忆。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回忆,弄清哪些人物在远处,哪些在近处。
※指名读第3个问题,指导学生观察回忆。
(1)要求观察图中的人物或回忆当时放风筝的情景,着重观察(回忆)人物的动作、神情。
(2)自由试说,再指名说。
4、自由准备口头作文。
5、指名一、两名学生口头作文——讲评。
6、自己选择一个认为有把握的环节(三个问题之一)写一个片段。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1、指名学生读片段,集体评议。
(有意识选取写不同片段的同学读。)
2、指导学生完成整篇文章。
○整篇文章我们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写?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课文中的三个问题就可作为写作的顺序。
○指名学生口头作文,口述后组织评议。
○学生写草稿,教师巡回指导。
3、指名读一读自己写的作文。对照要求,特别是观察顺序是否正确。——讨论评议。
4、找周围的同学互改作文。
五、眷抄作文。
放风筝
春天的一个星期天的上午,阳光明媚,天气很好。小方觉得没事做,就约小红一起去太平公园放风筝。
太平公园里人山人海,都是放风筝的人群。空中飘着各种各样的风筝,有金鱼型、神龙型、蝴碟型,等等。
他们拿着一只大雁型的风筝来到太平公园,这只风筝可精美了,粉红色的羽毛,尖尖的嘴巴,园园的眼睛好像两颗宝石。
小方也迫不急待地登报出自己带来的风筝,右手拿着线轴,放出一米来长的线,小红双手举起风筝,小方叫了声“放”。小红立刻就把风筝往空中抛去,小方立刻就助跑起来,一边跑一边放线。风筝像长了翅膀似的随风撑起来,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着。它时而斜着身子飞翔,时而向下俯冲……这时,这只精美的风筝引来一只美丽的小燕子,它唧唧地叫着,好像在问风筝:“你是谁?我可以和你成为好朋友吗?”小燕子就和风筝一起飞翔着,有时它们并肩飞行,有时一前一后地飞行,好像在比高低,在比速度。
小红看着飞上天与小燕子比赛的风筝,高兴地在草地上蹦来蹦去,扎在她的辫子上的蝴蝶结仿佛也变成了两只美丽的蝴蝶,在翩翩起舞。
多美的风筝世界啊!
风筝的歌教案篇4
教材解读:
?理想的风筝》是新入选的一篇文章。作者深情地回忆了儿时一位失去左腿的刘教师给我们上课、和我们一起放风筝的情景,热情地歌颂了他高尚的师德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眼”。身有残疾的刘老师不仅放飞自己的理想,也放飞着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同时他也在指引着学生放飞远大的理想和纯真的感情。风筝在这里显然是个象征,具有多重的隐喻:“知识的风筝”—他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情感的风筝”—他的表现使我们酸涩、激动;“生命的风筝”—他生命的强壮,精神的丰富和乐观令我们钦佩……啊,我们就像这风筝一样,在刘老师的精心呵护下,飞上了蓝天!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
4、学习作者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各方面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总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生生字词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思路,弄清文章举了哪几个事例描写刘老师的形象;初步感受刘老师的良好品质及他对工作、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2、学习描写春天的句子,并进行积累;学习描写刘老师外貌的句子,明白刘老师是个慈祥、忠厚的残疾人。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激发阅读期待
1、又是一年春来到,春风吹红了桃花,吹绿了柳枝。想乘着这股春风出去放风筝吗?在放风筝时的心理感受。
2、质疑: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板书:理想的风筝)
二、检查预习,顺情引导
1、请学生带着疑问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可以分成几部分?怎么分?并记录下自己的疑问。
课文主要写“我”回忆李老师心酸执教,春天放风筝的情景,表达了对老师深深的怀念之情。
课文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每逢春天到来,“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放上天空的风筝。
第二部分:(4——9)回忆刘老师的为人和他放风筝的情景。
第三部分:(10——11)写“我”对分别近30年的刘老师的怀念之情。
3、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和文章脉络。看第二部分中,回忆了对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概括出三件事:笑谈腿疾、上课板书、喜放风筝
三、走进文本,享受春景
1、课文主要回忆刘老师的为人及他放风筝的情景,可开头却描写了什么?(春景)
作者为什么要写春景呢?
指名读第2自然段
2、看到这么美的春天,你会感受怎么样?(舒服、舒畅、心境愉快)
3、课文哪一自然段中哪一句话是描写春天时人们的心情很舒畅的?(第7自然段第二句)
出示:“当春天吹绿了……浮上心头。”特别是哪个词语更表现出了人们的心情很愉快?(浮)
4、原来,春天的美不只是在于花草树木,还在于蓝天上的一只只美丽的风筝,还在于人们的舒畅心情。作者看到风筝,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5、再次读春景部分,思考:作者只是因为喜欢春景才写这些春景的吗?
小结:作者从景写到风筝,写到想起刘老师,过渡得很自然。
四、由景及人,认识主角
1、从景到人,从看到的景象联想到并开始回忆自己喜欢的人物,这也是一种写作方法,以后同学们写作时也可以使用这样的方法。
2、写人物时,一般喜欢先描写人物的什么?(外貌)
3、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刘老师的外貌吧。
4、课文中又是如何描写他的呢?
5、从这几句话中,读出了一位怎样的刘老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师生情,受到刘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
2、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组
2、指名读读这些词语,看看这些词语中哪一组会让你想到刘老师的那一件事。
二、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出示自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读第4——9自然段,刘老师的哪些细节拨动了你的心弦?讲它们画出来,读一读,想一想,从中读出一位怎样的老师?
(一)笑谈腿疾
(二)旋转板书
(三)喜放风筝
三、品味心声,深化情感
1、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已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
2、这段饱含深情的文字中你们听出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哪些情感?(板书 思念)
3、一只只自翱翔的风筝成为作者心中最美的风景……、
四、提升感悟,放飞情感
1、漫长的30年,刘老师又在哪里呢?
出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
2、多么余味无穷的省略号啊!
3、续写
五、总结延伸,拓展积累
1、交流收集的资料,介绍作者
2、从刘老师等强者身上感悟到什么?
3、读名??
4、总结
生活中虽然有太多意料不到的磨难、挫折,但是,只要我们有一颗永远爱生活的年轻的心,只要我们顽强地面对生活,微笑着不断追求,蓝蓝的天空一样属于你,灿烂的明天一定属于你。
板书设计
22 理想的风筝
笑谈腿疾 乐观、开朗、风趣
旋转板书 爱岗敬业 身残志坚
喜放风筝 热爱生活
风筝的歌教案篇5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学情分析因课文较长,又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教学目标
一、情意目标: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认知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2、认识本课5个生字。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
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质疑。
1、导言:“风筝”同学们并不陌生,放风筝是许多同学的爱好。今天我们学习“理想的风筝”一课(板书),你有什么疑问吗?
2、质疑:如,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二、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学生带着疑问听读思考。
三、学生谈听读后的感想,就读前疑问谈谈各自理解。
教师相机介绍作家苏叔阳的一些情况,使学生知道,作者曾遭受过不公正待遇和绝症的折磨,因而对刘老师了解更深,对刘老师的尊敬、怀念更浓、更重。
四、指导自学,合作探究。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阅读提示”,自学探究。
(1)本课“阅读提示”中例举了哪些给自己提出的问题?这些“自问”有什么特点?
(2)鼓励学生学习“阅读提示”的方法,通过给自己提问题,思考解答学习课文。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掌握文章内容重点。
课文的重点部分写的什么内容?(刘老师讲课和课下放风筝这两件事。)
五、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学习课文主体部分。
1、自渎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自问。
如:(1)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写了什么事,每件事写了几层意思?
(2)作者写人物用了哪些表达方法?为什么这样写?作者热爱、尊敬、怀念刘老师什么?
(3)作者为什么不写刘老师左腿残疾的原因?(4)怎样理解课题?
2、按照“自问”自学探究,讨论交流。
(1)指导方法:先找出有关句段;再读那些句段(反复地读,边读边品味);思考并说说对“自问”的理解。(2)点拨、指导,通过群体评议,归纳总结。
作者写人物的表达方法:选材是最能表现人物的典型事例;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我”在其中,作者写自己的心情、想法。
这样写人,一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感染力;二更重要的是使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对工作和生活强烈热爱、有理想、有追求的思想品质更鲜明突出。三“我”在其中地写,通过衬托更强化了刘老师的美德和形象。
a写“我”的心理活动“后来我考入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进一步说明了刘老师的课讲得好,对学生的发展、成长影响至深。这也是在暗点文题——在“我”的心中播下理想的种子,升起了理想的风筝。
b刘老师的身教,给学生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心灵里升起了理想的风筝,要像刘老师那样身残志坚、乐观向上、有理想、有追求。
六、有感情地朗读、品读。
七、作业: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本课后的一些收获。
板书设计: 22、理想的风筝
上课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
刘老师
放风筝热爱生活自强不息
风筝的歌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认识小动物并且能说出小动物喜欢吃的食物。
2、能与小伙伴体验放风筝的快乐。
3、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4、学习有序、仔细的观察图片,理解图片,并用较清楚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活动准备:
1、图片:小黄狗、(肉骨头)、小猫、(小鱼)、小猴(桃子)、小蜜蜂、小黄狗放肉骨头风筝、小猫放小鱼风筝、小猴放桃子风筝
2、塑料袋、毛线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动物图片,引题
1、提问:
①宝宝们看,(出示图片)谁来了?(小猫)②小猫怎么叫的?(喵~喵~喵~)③小猫最爱吃什么?(出示小鱼图片)④学说:小猫最爱吃小鱼
2、听,(教师模仿小狗叫)汪汪汪提问:
①谁在叫?(小狗)②小狗最爱吃什么?(出示肉骨头图片)③学说:小狗最爱吃肉骨头
3、出示(小猴图片)提问:
①看,这是谁?(小猴子)②小猴最爱吃什么?(出示挑子图片)③学说:小猴最爱吃挑子
(二)根据教师的讲述引导幼儿的想象
1、今天呀,小猫、小狗、小猴一起来到我们幼儿园玩,它们还带上了自己喜欢的风筝,你们猜:
2、提问①小猫带来了什么风筝(幼儿随意说)好,那我们来看看小猫到底带的是什么风筝。"(出示图片)原来是小鱼风筝呀。"②学说:小猫放的是小鱼风筝
3、提问①小狗带来了什么风筝(幼儿随意说)好,那我们来看看小狗到底带的.是什么风筝。"(出示图片)原来是肉骨头风筝呀。"②学说:小狗放的是肉骨头风筝
4、提问①小猴带来了什么风筝(幼儿随意说)好,那我们来看看小猴到底带的是什么风筝。"(出示图片)原来是桃子风筝呀。"②学说:小猴放的是桃子风筝
5、小蜜蜂看到小动物们玩得那么开心,它也来了。
6、提问①小蜜蜂怎么来的?(飞来的)那我们一起来学一下它的本领吧(师幼一起模仿)
(三)讨论
1、小动物们都放着自己喜欢的风筝,那你们想不想去放风筝呢?
2、你们想放什么风筝?
那好吧!今天老师也给小宝宝们准备了风筝,那我们一起去放风筝吧,出发喽!
(四)放风筝幼儿每人手中各一份教师制作的塑料袋风筝,让他们体验放风筝的快乐。
风筝的歌教案篇7
?纸船和风筝》是新教材第三册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故事中,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它们为了小事吵了一架后,又是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重归于好的,里面的故事感人至深。我喜欢读这个故事,我想孩子们也一定很喜欢读,只要我们带着一颗童心,带着对真挚友情的向往,去朗读这篇课文,就一定会受到深深的感染,因此我就重点抓了悟读。
师: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读读《纸船和风筝》的故事,好吗?
生:好。
师:是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那么让我们进入到故事里面去好好分享他们成为好朋友的快乐吧。(听录音读1——6段)
(听完后,出示投影一:小熊收到松鼠的纸船乐坏了。投影很生动很形象,学生感受到了小熊乐坏的样子。)
师:瞧,小熊啊,它乐坏了。大家找找课文中讲小熊乐坏的部分好好读读。
(生立即找到了并读了出来)
师:谁想把这部分读给大家听听?
(好几个学生举起了手,老师指名让生读出。然后教师出示小熊乐坏了的句子,并板画山顶、小溪,然后贴上纸船和小熊的图象,同时引导说)
师:是啊,小熊可真乐坏了,有一天从山上的小溪里竟然漂来了一只纸船。纸船里放着松果,松果上挂着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祝你快乐!”小熊能不乐坏吗?
师:谁还想读读小熊的快乐?
(借助板画,学生感受更加形象,读的积极性也更高。又指名一位学生读,他的语气比较轻快,努力表现小熊的快乐。)
师:啊,你这只小熊也乐坏了。还有谁想分享小熊的快乐?
(又有一生站起朗读,为了突出小熊的快乐,他突出了重音,加快了语速。)
师:你也读出了小熊的快乐。
师:让我们大家来读读小熊的快乐吧,来体会它的快乐,分享它的快乐。
(生齐读1到6段,总体读得比较欢快,但看得出,这快乐并没有真正进入孩子的内心深处。)
反思1:《纸船和风筝》这个故事是美丽的,是感人的。我重点抓朗读也是对的。我用多种形式(投影,板画,贴图象等)来激发孩子悟读的欲望,来促进孩子感受小熊和松鼠的快乐,这样的手段也很好。学生们直观形象地感受到了它们的快乐,他们也努力地从朗读中去体会,并读出了欢快的感觉。表面上孩子们似乎真的悟读成功了,其实不然,孩子的心并没有跟松鼠、小熊融合在一起,松鼠和小熊的快乐也并没有真正进入孩子的心里,所以那课堂上的悟读还只停留在表面,那悟读是平淡的。
课后:
我问孩子们:“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立刻有几双手举了起来。)
生1:小熊怎么知道那纸船是松鼠送来的啊?
(我暗自纳闷:课都上过了,怎么连这个问题都还要问吗?)
生2:(赶紧站起来回答)纸船里有松果啊!
生3:(又很快站起来问)小熊又不吃松果,松鼠干吗送松果给小熊?
(我不由皱起眉头:这些孩子怎么尽提这些与深挖课文无关的问题啊。不过说实话,当时我也被这个问题问住了。)
生4:是啊,松鼠才吃松果啊!
生5:松果是松鼠最喜爱,最珍贵的食物,现在松鼠把它送给了小熊,这表示着松鼠对小熊的好啊!
(啊,多么简洁,多么生动的回答,孩子们听了都点点头。我的心也暗暗被震了一下,这不正深挖着课文吗?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我适时介入。)
师:是啊,虽然小熊是不吃松果,可松果是松鼠的最爱。松鼠把自己最好的东西送给了小熊,这不正表示着松鼠是真心想结交小熊这个朋友吗?
生:难怪,小熊收到这么珍贵的礼物它乐坏了。
师很自然地再次引读小熊乐坏了的这段话。这一自然引入,孩子们跟松鼠和小熊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这一次,学生们读得很投入,看得出那快乐是由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表现在朗读上是动情的。索性我又临时发挥,让孩子们看着小熊乐坏的投影,来演演小熊乐坏的情景。让他们边读边演边体会,提醒他们要加上小熊的动作,还要想象小熊会怎么说。孩子们都兴奋地举起了手,他们的表演欲望被大大激发了。
一生上来边想象边演,他一把拿起纸船,惊喜地叹道:“啊,多漂亮的纸船啊,还有松果呢!”他又拿起纸船上的松果深深地闻了闻,“恩,真香!一定是松鼠妹妹送给我的'。松果是松鼠妹妹最爱的东西,她把松果都送给我了,她对我真好!”说完他把松果抱在怀里,开心得一连转了好几个圈。看着孩子生动的表演,看着他们沉浸在故事里面那快乐的脸,我知道,这一次他们是真的和小熊一起快乐着了。
反思2:“小熊又不吃松果,松鼠干吗送松果给小熊?”课后孩子们提出的那个看似幼稚的问题,竟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打破了原本朗读的平淡,激活了孩子心中的情感。这个小小的问题激起了孩子思索的兴趣,在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中,对课文的理解竟不期悄悄地深入,再通过表演朗读,孩子内心的情感得到了真实的流露,悟读也就更深入了。这样的悟读是动情的,是成功的,它读到了孩子的心灵深处!
所以悟读课文如果能在形式多样,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巧妙地设计一些“小问题”,或巧妙地把握孩子提出的“小问题”,并进行恰当引导,这样的课堂会因生成而精彩,因生成而美丽,从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