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范文网 >教学总结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含教学反思6篇

通过认真对待每次写教案的机会,我们能够提高教学的准备和组织能力,只有认真写教案,才能更好地调整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高中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含教学反思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含教学反思6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含教学反思篇1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2、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空间观念,初步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思想。

4、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确定位置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法】

情境教学法,创设找图书管理员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感知确定位置的方法。

【学法】

积极参与法,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理解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并积极参与动手操作活动,提高看图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生谈话。

学校让我们班推荐一位同学到学校图书室做图书管理员,老师已经选好了,那么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位同学是谁吗?

这位同学在班级中的位置是第三组的。你们知道这位同学是谁吗?他可能是哪几位同学?如果要找到这位同学,还要知道什么条件?

这位同学的座位是在第3排,大家知道这位同学是谁吗?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确定位置的方法。

板书课题:用数对确定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中引入数学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学习新知奠定了基础。】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题1教学图。

让学生观察图,说说张亮同学坐在第几列?第几行。

(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

(2)张亮同学坐在第2列,第3行。用数对来表示(2,3)。

(3)让学生用数对表示王艳和赵强的位置。

王艳(3,4)赵强(4,3)

(4)小结。

确定一个同学在教室的位置,要考虑两个要素:第几列和第几行。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第几列第几行的判断方法,经历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2、完成第3页的“做一做”。

课件出示电影院和电影票的图片。出示题目:举出生活中确定位置的例子,并说一说确定位置的方法。

(电影院用电影票来确定位置,电影票一般都写着“几排几号”,“排”表示行,“号”表示列。比如“3排7号”用数对表示是(7,3)。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出发,选择学生感举的事物,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教学例2。

(1)认识方格图。

出示动物园示意图。

指导学生观察图。

这幅动物园示意图与以前见过的示意图有以下几点不同:一是动物园的各场馆都画成一个点,只反映各场馆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内容;二是表示各场馆位置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三是方格纸的竖线从左到右依次标注了0,1,2,…,6;横线从下往上依次标注了0,1,2,…,6,其中的“0”既是列的起始,也是行的起始。

(2)用数对表示图中各场馆的位置。

提问1:我用了数对(3,0)来表示大门的位置,你们知道我是怎样想的吗?

?大门在示意图中处于“竖线3,横线0”的位置上,所以可以用数对(3,0)来表示】

你们能用数对表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吗?

?熊猫馆(3,5)大象馆(1,4)猴山(2,2)海洋馆(6,4)】

(3)根据数对标位置

在图上标出下面场馆的位置:飞禽馆(1,1)、猩猩馆(0,3)、狮虎山(4,3)。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事例认识和理解位置与坐标中数值的对应关系,让学生不但会用数对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位置,还会描述坐标图上的物体的位置。】

三、巩固运用

1、小游戏:看谁反应最快。

老师说出一组数对,相应的同学要在3秒内起立。

2、做一做。(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如何用数对来确定位置,用数对确定位置时,数对中的前一个数表示第几列,后一个数是表示第几行。

五、板书设计

用数对确定位置

竖排叫做列从左往右

横排叫做行从前到后

张亮坐在第2列第3行(2,3)

(列,行)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含教学反思篇2

课前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小数,那么小数与分数之间、分数与百分数之间又有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呢?希望通过本节课对分数、百分数的相关知识的复习,你们能找到正确的答案。[板书课题:分数(百分数)的认识]

⊙回顾与整理

1.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1)师:什么是分数?什么是分数单位?

明确: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其中的一份叫做分数单位。

(2)师:分数与除法有着怎样的关系?

预设

生1:除法中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中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

生2:因为0不能作除数,所以分数的分母不能为0。

2.真分数、假分数的特点。

(1)真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小,真分数的分数值小于1。

(2)假分数的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假分数的分数值大于或等于1。

3.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和通分。

(1)师: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2)师:什么是约分和通分?

预设

生1: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是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生2: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

(3)师:什么是最简分数?

分子和分母是互质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4.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

(1)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

①小数化成分数。

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的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把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能约分的要约分。

例如:0.7= 1.25==

②分数化成小数。

用分子除以分母,能除尽的就化成有限小数;有的不能除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一般保留三位小数。

例如:=3÷4=0.75 =3÷25=0.12

=3÷7≈0.429 =4÷9≈0.444

③小数化成百分数。

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末尾添上百分号即可。

例如:0.23=23% 1.7=170%

④百分数化成小数。

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即可。

例如:120%=1.2 85%=0.85

⑤分数化成百分数。

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例如:≈0.143=14.3%

⑥百分数化成分数。

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例如:85%==

(2)师:谁能举例说一说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

预设

生1: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

例如:=0.65,分母中只含有质因数2和5。

=0.8125,分母中只含有质因数2。

生2:如果一个最简分数的分母中含有除2和5以外的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例如:≈0.056

分母中除质因数2以外,还有质因数3。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含教学反思篇3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认识生活中的折扣现象,理解折扣的含义。

2、能把折扣问题转化成百分数问题,并能准确、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折扣问题。

3.在探索解决“折扣”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百分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获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折扣的意义,感受折扣在生活中的运用,能正确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折扣问题。

?教学难点】能应用“折扣”的知识灵活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1)、孩子们!五一和国庆期间,商家为了招揽顾客,经常采用一些促销的手段,你见过哪些促销手段?(降价,打折、买几送几、送货上门等)

(2)、有些同学提到了“打折”,大家看,(出示课件) 你认为打折之后去购买商品,是比原来便宜了还是贵了?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打折有关的数学问题——折扣。(板书课题)

2、明确目标

师:对于折扣,你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出示学习目标:(1)、知意义 。(2)、会运用

刚才有同学提到他的理解,那是这样吗?在这节课中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好,让我们进行今天的第一个学习任务。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理解折扣的意义

1、任务呈现:请大家自学书97页第一自然段,完成下面的问题,有困难的组内互相帮助。

(1)什么是打折?

(2)几折表示( )也就是( )

(3)八折=( — )=( )% 九五折= ( — )= ( )﹪

(4)八折表示什么?九五折表示什么?

2、自主学习

学生自学后完成,如遇到困难可以组内互相帮助。

3、展示交流

(1)明确”打折”的含义

打折就是商店降价出售,几折就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十。

(2)明确“九折”“八五折”的含义

九折就是现价是原价的十分之九,百分之九十。

八五折表示现价是原价的十分之八点五,百分之八十五,谁是谁的85%呢?谁能说一说八五折的具体含义?

(3)及时巩固

也就是说,折扣都可以转化成百分数,是这样的吗?那你能不能很快地将下面的折扣改写成百分数。你能说说这些折扣的意思吗?(课件出示图)用谁是谁的百分之几描述。

七折 六五折 八八折

(4)小结

同学们,我们说了这么多折扣的意思,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如八五折:现价是原价的85%(或十分之八点五)

刚才我们了解了这么多的折扣知识,下面看我们能不能利用这些折扣知识帮解决几个实际问题。

任务二:用折扣解决问题(例题4(1))

1、出示例4的第(1)题:

爸爸给小雨买了一辆自行车,原价180元,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

小结:孩子们,你们听明白了吗?他是把折扣问题转化成百分数问题解决的。看来呀,关于折扣的问题我们只要把它转化成百分数问题就能顺利解决了。看来这道题没有难倒大家,好,来道难点的。

2、任务呈现

幻灯出示例4的第(2)题:

爸爸买了一个随身听,原价160元,现在只花了九折的钱,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

2、自主学习

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

3、展示交流

是啊!九折就是便宜了一折,我们是说打九折销售,在国外有些国家就说成降价10%。说法是不一样但意思一样吗?六折就是便宜了几折,八五折呢?

4、比较上两题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请大家仔细观察我们刚才这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都已知了原价的折扣,求现价和便宜了多少钱,在解答方法上我们都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折扣问题的应用题其实就是百分数应用题,解答时可以按照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去解答。

5、同学们!通过这几次的购物经历,老师发现大家理解了折扣的含义,其实关于折扣还有很多的小奥秘。如果商场打折你最想让他打几折呢?也就是折扣数越小越好,刚才有同学提到0折,其实0折并不是不花钱,是什么意思呢?大家可以上网查一查。

看这道题,同一款米奇书包,在a店打八折,在b店打九折,如果是你,你会到哪个店去买?

那如果老师告诉你这个书包的原价,你还会这样选择吗?a店原价95元,b店原价80元。想想看你要去哪个店去买?非常好,大家都拿出笔来开始计算了。

小结:同学们灵活运用折扣知识解决了这么多的问题,真不错。看来我们在购物时,不能仅看折扣,还要看这件商品原价,当然我们还要注意这件商品的质量、你是否需要等等,不要被商家的促销手段所蒙骗,做一个理智地消费者。

好,这节课你学得怎么样呢?我们检测一下吧?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

一、填空、

1、七折=( )%=( — ) 95%=( )折。

2、九五折表示现价是( )的( )%。

3、一件衣服打六八折销售,就是便宜了原价的( )%

四、解决问题

一个书包原价100元,现在商店打八八折销售,买这个书包现在要花多少钱?便宜了多少钱?

2、结果反馈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出示答案,订正。

3、反思小结

折扣是百分数在生活中应用的一个例子,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还非常广泛,这些知识都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思考、去探索,希望大家能做个有心人!可不要让自己的学习成绩打了“折扣”哦!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含教学反思篇4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十二册第36~37页例4、例5及做一做,练习八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会正确地计算出圆柱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体验转化及极限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圆柱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多媒体课件、圆柱形容器、水、橡皮泥。

教学过程:

一、激凝导入

师: 大家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我们要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可前两天,老师家的水龙头出了问题,你们看,一刻钟就滴了这么多水。(出示装有水的圆柱容器。)

(1)启发思考:容器里面的水形成了什么形状?(圆柱)你能知道这些水的体积吗?你能想什么办法知道它的体积?

(2)生回答。

2、出示橡皮泥捏成的圆柱体。

那你有办法求出这个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吗?

生(热情的):老师将它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就可以了!

3、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结:这么说同学们都有办法将一些圆柱形的物体转化为长方形或正方体来求它们的体积,大家真了不起!那如果我们要求某些建筑如(出示课件: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门柱和压路机大前轮)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一个圆柱形门柱的体积,或者求压路机圆柱形大前轮的体积,还能用刚才同学们想出来的办法吗?(不能)

那怎么办?

学生试说出自己的办法。

师:看起来前面这些方法虽然可行,但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必须找到一个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才行,是不是?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研究解决任意圆柱体积的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二、经历体验、探究新知

1、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师:你们打算怎么去研究圆柱的体积?

小组同学讨论研究的方法。

2、学生动手操作感知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体验。(操作学具,进行拼组)。

(2)学生小组汇报交流:

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根据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得出圆柱体的体积也等于底面积乘高。。。。。。

(3)想像:如果把圆柱像这样等分成32份、64、128份后再拼起来,会怎么样?有怎样的变化趋势?分成无数份呢?(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近似长方体的长越近似于直线,这样整个图形越近似于长方体。如果照这样分成无限多份,拼出的图形就是长方体)

3、教师课件演示圆柱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

4、师生共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的体积=底圆柱面积高

v = sh

5、巩固公式

①v、s、h各表示什么?

②知道哪些条件就可以求圆柱的体积?

а、知道底面积和高可以直接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

b、知道底面半径和高,可以先计算出底面积,再计算体积;

c、知道底面直径和高,要先算出半径,再算出底面积,最后才能计算出圆柱的体积。

学生回答后师板书。

6、教学例4、例5。

课件分别出示例4、例5,让学生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实践练习

1、出示课件:人民大会堂东门前的门柱和压路机大前轮的有关数据求出它的体积。

2、拓展延伸:同学们到工厂参加社会实践。工人师傅拿出一块长、宽、高分别是6厘米、5厘米、4厘米的长方体,问:同学们,现在我们要把这块木料加工成一个体积最大的圆柱体,你们想一想,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应是多少?小林想了想说:我知道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小林是怎样想的吗?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含教学反思篇5

教学内容:

教材第15~16页的例4和第16页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了解圆柱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

2.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的进程,掌握圆柱体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渗透、体验知识间相互转化的`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

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资源:

ppt课件 圆柱等分模型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呈现例4中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直观图。

2.提问:这几种立体的体积你都会求吗?你会求其中哪些立体的体积?

启发:大家想不想知道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猜想一下:圆柱体积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怎么算?

3.引入: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教学例4

1.观察比较

引导学生观察例4的三个立体,提问

⑴这三个立体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它们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⑵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定相等吗?为什么?

⑶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可能相等吗?为什么?

2.实验操作

⑴谈话:大家都认为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可能是相等的,而且都等于底面积乘高。那用什么办法验证呢?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

提醒:圆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我们能不能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呢?

⑵提出要求:你能想办法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吗?各小组说出自己的想法,有条件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柱,操作一下。

⑶讨论交流: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能否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操作教具,让学生观察。

引导想像:如果把底面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结果会怎么样?

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等份、128等份)课件演示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拼成的立体会越来越接近长方体。

3.推出公式

⑴提问: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

指出:长方体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

⑵想一想:怎样求圆柱的体积?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并板书圆柱的体积公式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⑶引导用字母公式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v=sh

长方体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 高

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 sh

三、分层练习,发散思维,教学试一试

⑴让学生列式解答后交流算法。

⑵讨论:知道什么条件就一定能算出圆柱的体积了?分别怎么算?

(s和h,r和h,d和h,c和h)

四、巩固拓展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⑴说一说:这两个圆柱中都是已知什么?能算出圆柱的体积吗?

⑵各自练习,并指名板演。

⑶对照板演,说说计算过程。

2.做练一练第2题。

已知底面周长和高,该怎么求它的体积呢?引导学生根据底面周长求出底面积。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六、作业

练习三第1~3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含教学反思篇6

目标:

1、 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

2、 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3、 在公式推导中渗透转化的思想。

重点:

理解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难点:

圆柱体积的计算。

用具:

课件、圆柱模型。

过程:

1、 教师提问。

(1)什么叫物体的体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2)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2、 教师:同学们,我们在研究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是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来解决的,那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能不能也把它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圆柱的体积)

1、 教学例5。

讲授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演示动画“圆柱的体积”)

(1)教师演示。

把圆柱的底面分成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的形状,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相等,底面是扇形的立体图形。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①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立体图形?(近似的长方体)

②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a、拼成的这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和圆柱相比,体积大小没变,但形状变了。

b、拼成的这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和圆柱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长方形的立体图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

c、这个近似长方体的立体图形的高就是圆柱的高,高的长度没有变化。

(4)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进行猜想。

①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②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64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③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28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5)通过以上的观察,启发学生说出发现了什么。

①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状越接近长方体。

②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面积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接近一条线段,这样整个立体图形的形状就越接近长方体。

(6)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①学生分组讨论: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

②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教师: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板书:圆柱的体积)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板书: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板书: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③用字母表示圆柱的体积公式。(板书:v=sh)

2、 教学例6。

出示教材第26页例6。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教师:要知道能否装下这袋奶,首先要计算出什么?

学生:杯子的容积。

(3)指明要计算杯子的容积,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杯子的底面积:3.14×(8÷2)2=50、24(cm2)

杯子的容积:50、24×10=502、4(ml)

答:因为502、4大于498,所以杯子能装下这袋牛奶。

3、 教学例7。

师:看下面的问题你能解答吗?遇到了什么问题?有什么办法吗?(课件出示:教材第27页例7)

生1:这个瓶子不是一个完整的圆柱,无法直接计算容积。

生2:我们可以先转化成圆柱,再计算瓶子的容积。

师:怎样转化呢?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可能会说:

瓶子里的水的体积始终是不变的,即使瓶子倒置后,水的体积与原来还是一样的,这样就说明瓶子的容积其实就是水的体积加上18cm高的圆柱的体积。

也就是把瓶子的容积转化成了两个圆柱的体积。

……

师:尝试自己解答一下。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瓶子的容积=3.14×(8÷2)2×7+3.14×(8÷2)2×18

3.14×(8÷2)2×7+3.14×(8÷2)2×18

=3.14×16×(7+18)

=3.14×16×25

=1256(cm3)

=1256(ml)

答:这个瓶子的容积是1256ml。

只要学生解答正确就要给予肯定,不强求算法一致。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实际,灵活地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在生活中,数学知识应用的广泛性】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可能会说:

利用“转化”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我们利用了体积不变的特性,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来进行体积的计算。

在五年级时,计算梨的体积也是用了转化的方法。

……

?设计意图:既帮助学生梳理了所学知识,又及时总结了学习方法,渗透了数学思想】

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 ↓ ↓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

a类

1、填表。

底面积s(平方米) 高h(米) 圆柱的体积v(立方米)

15 3

6.4 4

2、一个圆柱形水池,底面半径是10米,深1.5米。这个水池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水池的容积是多少立方米?

(考查知识点:圆柱的体积;能力要求: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b类

两个底面积相等的圆柱,一个圆柱的高为9分米,体积为162立方分米。另一个圆柱的高为3分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考查知识点:圆柱的体积;能力要求:能运用圆柱体积计算的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 45 25.6

2、 314平方米 471立方米

b类:

54立方分米

教材习题

第25页“做一做”

1、 75×90=6750(cm3)

2、 3.14×(1÷2)2×10=7.85(m3)

第26页“做一做”

1、 3.14×(8÷2)2×15=753.6(cm3) 753.6cm3=0.7356l 0.75361 不够。

2、 3.14×(0.4÷2)2×5÷0.02≈31(张)

第27页“做一做”

3.14×(6÷2)2×10=282.6(cm3) 282.6cm3=282.6ml

第28页“练习五”

1、 3.14×52×2=157(cm3)

3.14×(4÷2)2×12=150.72(cm3)

3.14×(8÷2)2×8=401.92(cm3)

2、 3.14×(60÷2)2×90=254340(cm3) 254340cm3=254340ml

3、 3.14×(3÷2)2×0.5×2=7.065(m3)

4、 80÷16=5(cm)

5、 3.14×1.52×2×750=10597.5(千克) 10597.5千克=10.5975吨

6、 表面积:3.14×6×12+3.14×(6÷2)2×2=282.6(cm2)

体积:3.14×(6÷2)2×12=339.12(cm3)

表面积20×10+20×15+15×10)×2=1300(cm2) 体积:20×10×15=3000(cm3)

表面积:3.14×14×5+3.14×(14÷2)2×2=527.52(cm2)

体积:3.14×(14÷2)2×5=769.3(cm3)

7、 25cm=0.25m 35—3.14×(2÷2)2×0.25=34.215(立方米)

8、 3.14×(6÷2)2×11×(2+1)=932.58(cm3) 932.58cm3=932.58ml

932、58800 不够

9、 81÷4.5×3=54(dm3)

10、 3.14×(10÷2)2×2=157(cm3)

11、 3.14×(1.2÷2)2×20×50=1130.4(cm3) 1130.4cm3=1.1304l 1.13041 能装满。

12、 3.14×(10÷2)2×80—3.14×(8÷2)2×80=2260.8(cm3)

13、 30×10×4÷6=200(cm3)=200(ml)

14、 3.14×102×20=6280(cm3) 3.14×202×10=12560(cm3)

15、 第四个圆柱的体积最小;第一个圆柱的体积最大。

发现:同样一张长方形纸可以围成两个不同的圆柱,且以长边为圆柱的底面周长时围成圆柱的体积最大。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模板6篇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7篇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8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人教版8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教学计划8篇

七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教学计划8篇

一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教学计划5篇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教学计划8篇

七年级数学教学计划人教版下册5篇

四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教学计划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67909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