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范文网 >教学计划

小学科学光和热教案优秀6篇

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是教师在准备教案的时候需要考虑到的,教师通过写教案能够更好地与其他教师进行教学经验的分享和交流,提高教学水平,以下是高中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学科学光和热教案优秀6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科学光和热教案优秀6篇

小学科学光和热教案篇1

1、骨骼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第1单元《骨骼与肌肉》中的第1课。人们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运动,例如垒球运动员能用棒击球,厨师能揉捏生面团,艺术家能用泥塑造出一尊雕像。人体所进行的每一项运动,都是骨骼、肌肉以及身体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结果。

建筑工地是一个忙碌的地方,建筑工人筑好地基后,开始搭建钢筋骨架。人们发现,由于钢筋框架的搭建,大楼有了一个坚固的框架,这样才能安全地建造。大楼竣工了,但是建筑物的框架却看不见了。

与钢筋框架一样,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但不是由钢铁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构成的。人体内骨骼系统中的数量由年龄决定。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有275块骨,而一个成年人的身体里却只有206块骨。因为,婴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些骨会合并在一起。例如,婴儿刚出生时,其头盖骨分为许多块独立的骨,随着人体不断地生长发育,独立的骨合并在一起,形成了较大的头盖骨。

就像一栋大楼没有钢筋框架就不能安全地建造一样,如果人体没有骨骼,就会站不起来。骨骼有五个主要的功能:塑造体形、支持躯干、运动、保护内脏器官、制造血细胞、储存身体所需的某些物质。

人体的骨骼由颅骨、躯干骨和四肢骨组成。颅骨包括脑颅骨8块,面颅骨15块,听骨6块。躯干骨包括脊柱骨26块,肋骨24块,胸骨1块。这些骨互相连接构成脊柱和胸廓。脊柱由二十四块椎骨(其中颈椎七快,胸椎十二块,腰椎五块)一块骶骨和一块尾骨相迭而成。胸廓由胸椎、肋骨、肋软骨和胸骨组成。肋骨共十对,左右对称,肋骨前端借肋软骨与胸骨连结构成胸肋关节,后端与胸椎连结构成肋椎关节,第八至第十肋的前端不接胸骨,各与上位的肋软骨连结形成肋弓。第十一、十二肋骨的前端不与上位肋软骨相连,称为浮肋。胸骨居胸前正中部。四肢骨包括上肢骨64块,下肢骨62块。

软骨与骨是构成身体支架的器官,它们分别以软骨组织和骨组织为主要结构成分。在人的一生中,这两种组织尤其是骨组织能不断更新和改建,从而适应成年前机体的生长发育和成年后机体支持功能的变化需求。人体99%以上的钙和85%的磷以羟基磷灰石的形式贮于骨组织中,因而骨又是人体的钙、磷贮存库。

本课的设计意图是通过一系列实践、体验活动,指导学生熟悉人体内骨骼的分布和数量,知道骨的结构与特点,了解人体的骨骼系统的构成与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自由地做着各种各样的运动,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在隐藏于身体内部的骨骼在人体的活动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人体骨骼的存在可感却并不可见,属于一个暗盒结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更加需要借助于x光照片、人体骨骼教学挂图以及一些教学资料片来帮助学生了解人体骨骼系统的结构与组成。

本课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首先通过组织学生分组摸一摸、记一记并比一比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探究人体内有多少块骨头。成年人的体内共有206块骨头,这些不同部位的骨头有不同的名称,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掌握它们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只需要把全身的骨头按照部位分成四个部分——头、躯干、手臂、大腿,大致了解人体骨骼的组成就可以了。

第二部分是在学生了解了人体的骨骼系统组成后,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动物的骨头和石头的异同点,研究动物骨头的特点,然后再借助文字及图片资料认识人的骨骼的结构与作用,意识到骨骼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主要作用。

第三部分,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并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发现人体骨骼的多种作用:运动、支持躯体、塑造体形、保护内脏器官并在活动中体验人们日常所做的一些活动中有哪些骨骼参与了运动。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过程与方法

●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对照模型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内骨骼的分布与构成,会拼装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模型;

●能够通过看、摸、敲、掂等多种方法观察动物的骨头,进而了解人体骨头的内部结构。

知识与技能

●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的体内一共有206块骨头;

●知道组成骨骼的骨是有生命的,骨可以生长,骨中间的软物质叫骨髓,骨髓能够制造血细胞;

●知道人体的骨骼具有塑造体形、支持躯干、运动、保护内脏器官、制造血细胞、储存身体所需的某些物质等多方面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己制作人体骨骼模型,激发学生关注人体结构、研究人体的兴趣;

●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骨骼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

●意识到借助于合适的工具和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体内部的结构与组成。

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把活动记录上的人体骨骼图贴在硬纸板上,剪下来,上课时带到科学教室。

2.利用学校食堂安排吃鸡腿的时候收集煮熟的、结构比较完整的鸡腿骨,清洗后以备上课观察之用;另外找一些形体较小的石块,准备放大镜、锤子等观察工具;

3.课前去菜场购买一些无肉的猪骨头供学生观察用;

4.放大的人体骨骼的教学挂图;

5.人体各部分的x光图片;

6.人体骨骼的相关电教资料片。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观察图片,揭示课题

1.提问:同学们见过建筑工人是如何造房子的吗?建筑工人为什么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呢?(电子幻灯片出示建筑工地的钢筋框架)

2.(电子幻灯片出示竣工后的大楼)提问:大楼建成了,原来的钢筋框架怎么不见了?

3.谈话:与钢筋框架一样,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但不是由钢铁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构成的。(揭示课题:骨骼)

4.提问:关于骨骼,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5.归纳学生想研究的问题,布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评析】利用房子的钢筋框架与人体的骨骼作类比,不仅可以形象地揭示骨骼的结构特点,还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骨骼在支持人体等方面的作用。

二、探究:人体骨骼系统的构成

1.谈话:骨骼隐藏在我们身体的内部,难以直接用眼睛观察,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我们的骨骼?

2.学生交流方法。

3.实践活动:摸一摸我们的骨头,你可以感知到些什么?

4.学生汇报、交流。

5.提问:你知道我们的身体里有多少块骨头吗?你能摸到多少块?

6.布置任务:把我们全身的骨头分成四部分——头、躯干、手臂、大腿。分组各摸一个部分,看能摸出几块骨头。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分得清、摸出得多。

(学生分组活动:摸骨数骨)

7.汇报交流活动情况,对照活动记录里的骨骼图,了解骨骼的分布。

8.提问:大家摸出自己的手上共有几块骨头?(观看人体骨骼的x光照片)

9.小结:人们肉眼看不到身体内部骨骼的结构,但x光却可以。一只手上竟然有27块骨头呢!

10.读一读:人体的骨头共有206块,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支架——骨骼。

?评析】先用摸一摸的方法感知人体内骨骼的分布,再使用x光照片将人眼无法直接观察到的骨骼分布呈现杂学生的面前,前后感知上的冲突就是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记忆点。x光照片的利用起到了呈现人体骨骼结构、纠正错误感知、满足学生探究欲望等各方面的作用。

11.补充:人体内骨骼系统中的数量由年龄决定。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有275块骨,而一个成年人的身体里却只有206块骨。因为,婴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些骨会合并在一起。例如,婴儿刚出生时,其头盖骨分为许多块独立的骨,随着人体不断地生长发育,独立的骨合并在一起,形成了较大的头盖骨。

12.动手做:拼装人体骨骼的模型图片

13.出示人体骨骼教学挂图,比一比:你拼对了吗?

14.小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一般共有206块骨头。这些骨头是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的。

?说明】要指导学生善于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料。骨骼图资料:见《现代汉语词典》“骨骼”词条。

三、体验:人体骨骼系统的作用

1.谈话:人体的骨骼具有什么作用呢?

2.学生交流讨论。

3.组织活动:体验人的骨骼有什么作用。

(1)队列训练——运动;

(2)站姿训练——塑造体形、支持躯干;

(3)呵护“小娃娃”——保护内脏器官。

4.学生汇报活动体验。

5.拓展:像肋骨一样保护内脏器官的骨头还有哪些?

(颅骨保护着脑髓和感觉器官;胸骨和肋骨保护和支持着心、大血管、肺等重要器官;盆骨等保护和支持着消化、泌尿、生殖器官)

6.小结:人的骨骼具有运动、支持躯体、塑造体形、保护内脏器官等多种作用。

?说明】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能够体验到骨骼的不同作用,但他们在交流体验时往往周旋于事实本身而缺乏一定的概括能力,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把握交流中的闪光点,引导学生概括出人体骨骼具有的多种作用。

7.提问:如果人体的骨骼受伤了,会给人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8.安全教育。

四、作业

1.看图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哪些骨骼参与了运动?

(1)跳绳时;(2)吃饭时;(3)静坐时……

2.完成活动记录上的作业。

3.请爸爸妈妈做一次排骨汤,吃排骨时注意观察猪骨头的内部是怎么样的。选一根吃过的骨头带到科学课上。

?评析】科学课前的预习与搜集资料也是学习,有意识地提前布置学习任务,将更好地挖掘科学学习的社区及环境资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了解人体的骨骼系统

1.活动:分组组装人体骨骼模型,说说人体的骨骼由哪几部分组成。

2.思考:人体的骨骼系统有什么作用?

二、探索:了解骨头的特点

1.探索活动:发现骨头的特点。

(1)各组学生从老师处领取一根煮熟的鸡腿骨和一块石头和相关观察工具;

(2)用放大镜观察石头和鸡腿骨;

(3)用锤子轻轻敲打石头和鸡腿骨的表面;

(4)掂一掂这两样物品,感觉一下各自的重量;

(5)洗干净手,把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

2.学生汇报交流。

3.思考讨论:根据观察结果,你认为骨和石头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4.活动:说说动物的骨头是什么样子的。(建议用多种方法描述骨头的特点)

?评析】通过对鸡腿骨和石头的比较,将更好地发现骨头表面结构紧密、坚硬、质量轻等特点。

三、观察:了解骨头的结构

1.讲述:在希腊文中,“骨骼”的原意是“一个死亡了的身体”。其实,骨骼中的骨都是由活细胞构成的,骨是有生命的。

2.观察活动:提供猪的腿骨解剖实物,观察骨头的结构图,说说骨头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

3.讲解骨头的结构组成:骨密质内有一些细小的导管,将骨表面的血管和神经与骨中的活细胞连接起来。骨头中间有一种软组织叫骨髓,它能制造血细胞。

4.提问:你还可以提供哪些证据来说明骨头是有生命的吗?

?评析】学生对于骨头是有生命的这一认识缺乏相关的基础认识,对于骨头中间能够制造血细胞的软组织骨髓也比较陌生,因此必须借助于多种资料及实物让他们在直接的感知和具体的事实面前建构正确的意义。

四、巩固拓展

1.谈话:通过两节课的学习,你对人体的骨骼有了哪些了解?

2.补充:了解人体内的另一种骨头——软骨。

(1)摸一摸鼻子尖,感觉到了什么?

(2)鼻尖中含有软骨。

(3)讲述: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软骨会发生变化。婴儿的骨骼大部分都是软骨,随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大部分的软骨会被硬骨所代替。

(观察不同年龄的孩子的手的x光照片)

(4)讲述:当人停止发育后,大部分的软骨被骨组织完全代替。当然,还存在少部分软骨,除了鼻尖的软骨外,在我们的膝盖处还有软骨。

?评析】拓展内容与教学内容具有比较紧密的联系,骨骼的发展变化过程充满趣味,可以促进学生对自己身体的认识。

附录:x射线,看透你的身体

通过拍x光片,可以清晰地看到骨头是否健康或者断裂。

与可见光一样,x射线也是一种含有能量的光波。这种光波能够穿过一些活组织,但却穿不过骨头。在拍x光片时,要用一块铅板挡住身体的其余部分,因为铅是一种高密度的金属,能够吸收x射线,这样能使你在拍片中免受不必要的照射。

穿过皮肤和其他身体组织的x射线投射到胶片上。当光照射到骨上,x射线被骨吸收,由于被骨吸收的x射线没有到达胶卷的底片上,当胶卷洗出来以后,上面清晰的白色部分就表示骨头。

x射线也有缺陷。首先,x射线不能用来观察皮肤、肌肉、结缔组织和内部器官的损伤情况;其次,x射线中的能量会损伤人体细胞,而这就是让你尽量避免照射不必要的x射线的原因。

教学反思:

2、关节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第1单元《骨骼与肌肉》中的第2课。人体由许多块小骨组成,而不是一块块的大骨,每两块小骨之间由关节相连。如果没有关节,人体就会像木板一样僵硬。有了关节,骨可以按不同的方式运动。关节可以分为固定关节和活动关节两种。身体内的某些关节以某种方式连结后,骨的活动性较小,或是不能运动。我们把这些骨的连接称做固定关节。头盖骨的骨就是由固定关节连结的,连接肋骨和胸骨的也是固定关节。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就叫活动关节。人体内的大多数关节都是活动关节。活动关节使人体能够进行大幅度的运动。

本课是上一节课研究内容“骨骼”的延伸与深化。关节与人体的骨骼紧密联系,骨头与骨头相连的地方叫关节。教材的设计意图是指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关节的重要作用,通过运动身体不同的部位比较体验到关节的连接方式是不一样的,并借助于文字资料及模型等多种资料认识铰链关节、旋转关节、鞍状关节、球状关节等四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同时,通过一些常见的小活动体验到关节具有帮助缓冲等作用。

关节人人身上都有,并且也时时处处都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使我们可以轻松自如地做着各种想做的运动。但或许因为很多学生都没有体验过关节受到束缚时的感觉,所以他们难以意识到平时可以轻松自如地做各种活动是因为有了关节的协助。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教材注重让学生在经历中体验科学、学习科学,可以先选择把各个不同的关节固定起来再去有目的地做各种小事情,通过与平常动作的对比让学生来体验关节在人体运动中的作用,让学生动手做科学,在活动中自己体验、自己发现关节的重要作用。然后在比较身体不同部位的关节可以做不同形式的运动的基础上归纳认识几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

与人体的骨骼隐藏于身体内部一样,人体各个部位的关节也具有隐蔽性,难以直接观察,要了解各种关节不同的连接方式及工作原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为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时考虑到了借助于与人体关节具有相似性的动物的关节来直接呈现观察对象,让学生在直接的触摸、实践中增加对关节的认识,增加他们的感性经验,并帮助他们建构关节的概念。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活动找出人体上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

●能够通过多种活动体验、比较人体上各种关节的多种连接方式;

●能够借助于模型、实物等了解几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的工作方式及原理。

知识与技能

●知道骨头与骨头相连的地方叫关节;

●知道有了关节,骨可以按不同的方式运动;

●认识铰链关节、旋转关节、鞍状关节、球状关节等四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关节在人体各种运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认识到人体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并相互适应的;

●感受人体关节的神奇与巧妙,激发研究人体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一些方便用来固定手指、手臂、下肢等部位的木棒、胶带等物品;

2.四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的模型及生活中具有相似结构特点的某些物品,如铰链关节——铰链、旋转关节——旋转式门锁等;

3.课前去菜场购买部分猪蹄、去肉排骨等作为观察关节连接的材料;

4.学生课前吃鸡、鸭、排骨等的时候注意观察动物的骨头与骨头之间是如何连接的。

教学过程设计

一、交流谈话,揭示课题

1.投影出示机器人行走、工作的视频,观察:机器人行动起来与我们有什么不同?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2.学生交流介绍。

3.提问:人可以灵活地做各种动作跟我们身上的哪部分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呢?(揭示课题:关节)

4.谈话:关于关节,你想知道些什么?

?评析】机器人行动时的动作比较僵硬,关节处的衔接也比较便于观察,能够为引入“关节”这一研究主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认识关节,体验关节的作用

1.讲解:什么是关节?(骨头与骨头相连的地方叫关节)

2.讲述:人体的支架——骨骼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人体由许多块小骨组成,而不是一块块的大骨,每两块小骨之间由关节相连。

3.介绍:关节可以分为固定关节和活动关节两种。身体内的某些关节以某种方式连结后,骨的活动性较小,或是不能运动。我们把这些骨的连接叫做固定关节。头盖骨的骨就是由固定关节连结的,连接肋骨和胸骨的也是固定关节。人体内的大多数关节都是活动关节。活动关节使人体能够进行大幅度的运动。

4.小组活动:活动一下身体,找一找身上有哪些是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在人体图上标出来。

5.汇报交流,实践体验。

?评析】科学教学需要“告诉”,也需要“发现”。告诉学生他们所发现不了的,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那些可以被发现的,科学学习就显露出了一种活力。“找身上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这一活动同时也为后面认识人体内的自由活动关节作好了准备、埋下了伏笔。

6.小结并设疑:这些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有什么作用呢?你能想办法设计实验验证一下吗?

7.谈话:如果这些自由活动的关节不能够自由活动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分组实验活动,体验一下,关节绑住之后做这些动作跟原来比较有什么不一样?

(1)绑住食指关节——写字、穿回形针项链、把豆子放进小口瓶;

(2)绑住肘关节——系鞋带、拉拉链、写字;

(3)绑住膝关节——走路、下蹲。

8.汇报实验结果,交流试验体验。

9.小结:如果没有关节,人体就会像木板一样僵硬。

?评析】学生积极参与、亲身经历科学活动时,他们的眼、耳、身、心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能够丰富他们的体验,强化他们的认识。这次体验活动的重点在于比较“关节绑住之后做这些动作跟原来有什么不一样”,明显的差异、强烈的体验必然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关节在运动中的主要作用。

三、体验关节的多种连接方式

1.活动:按要求做各种动作,比较一下,身上的关节所能够做的动作有什么不同。

2.学生交流汇报。

3.预测:里面的骨头是怎么连接的?

4.谈话:你的预测正确吗?请阅读资料:四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

5.学生交流讨论。

6.出示猪蹄、排骨等实物,指导学生观察骨与骨之间是如何连接的。

?评析】借助于动物骨骼及关节来认识人体内部的关节连接方式是可行且具有重要意义的,学生不仅可以观察到骨头之间不同的连接方式,还可以观察到教材上所没有提及的韧带、关节窝等更丰富的结构。

7.完成下列各项活动:

(1)转动你的胳膊;

(2)推开门;

(3)从桌子上拿起一本书;

(4)大幅度甩手;

(5)转动你的头;

(6)跪下。

列出完成每一项动作所涉及到的关节的类型。

8.对号入座——找一找身上还有哪些部位的关节分别是这四种常见关节类型。

9.小结:不同的活动关节使人体能以多种方式运动。

?评析】学生的生活是科学学习的源泉。人们日常所做的许多活动与身体的结构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通过完成各项活动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关节的不同类型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身体的一个过程。

四、总结拓展

1.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关节有了哪些了解?

2.思考:关节还有什么作用?

3.活动体验:将你的脚尖踮起,然后迅速将脚跟落下。比较一下,在身体挺直和膝关节弯曲两种状态下,做这个活动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评析】课堂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学生对科学问题的探究是无限的。提一个留有思考余地的问题犹如在学生的心田播下一颗科学的种子,在合适的气温、环境下,这颗种子将生根、发芽、开花。

附录:主要的四肢关节

肩关节由关节囊包围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而成。因肱骨头的关节面大,呈半球形,肩胛骨关节盂小而且浅,加上关节囊松而薄,所以,肩关节活动灵活,是全身易脱位的关节之一。

肘关节是一个复关节,由三个关节共居同一关节囊而成。肱尺关节是肘关节的主关节,由肱骨滑车与尺骨滑车切迹构成。可展伸140°。肱桡关节:由肱骨小头和桡骨的关节凹构成。只能作屈伸和回旋运动。桡尺近侧关节:由桡骨环状关节面与尺骨上端的桡切迹构成。伸肱时,前臂与上臂不在一条直线上,前臂与上臂之间形成一开向外侧的角度,这个角叫提携角(男性约为165°,女性约为135°)。桡腕关节由桡骨的腕关节面与舟、月和三角骨构成,可做屈伸、内收、外展和环转运动。桡腕关节与腕间关节共同活动的范围是:屈最大,约90°,伸45°,内收40°,外展20°,环转度极小。

腕掌关节由下排腕骨与掌骨构成。除拇指腕掌、小指拇掌关节能作屈伸、收展、对掌及环转(仅拇指腕掌关节有)等运动外,余三个腕掌关节基本不动。

髋关节由髋臼和股骨头组成。由于髋臼较深能容纳股骨头的2/3,而且髋关节囊及其周围的肌肉又比较强厚,因此,稳固性比肩关节大。髋关节脱位也仅次于肘关节和肩关节。

膝关节由股骨下端的关节面,胫骨上端的关节面和髌骨关节面构成。滑膜腔被两条交叉韧带分割。前、后两条交叉韧带尚有防止胫骨前、后移位的作用。膝关节内有月牙状的关节盘,叫半月板,其内侧大,外侧小。当膝关节半屈于内旋或外旋位时,突然的强力伸膝运动,可使半月板损伤。膝关节囊坚韧,关节囊的前壁有髌骨和髌韧带;两侧有胫、腓侧副韧带;后方有斜韧带加强。

踝关节由胫骨下端及内踝、腓骨外踝与距骨构成,属于滑车关节。踝关节负重最大,关节面较小,但踝关节囊有韧带加强,内侧韧带从内侧将内踝、足舟骨、距骨和跟骨连结起来;在外侧有距腓前、后韧带和跟腓韧带连结腓骨、距骨和跟骨。因踝关节周围韧带强而有力,以致在踝扭伤时,即使内外踝发生了骨折,韧带尚未受损。

教学反思:

3.肌肉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第1单元《骨骼与肌肉》中的第3课。人体所进行的每一项运动,都是骨骼、肌肉以及身体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体维持正常运动功能的条件:1.骨骼肌肉系统——正常的关节活动度和肌力;2.神经系统—对骨骼肌肉的正常的神经支配;3.心肺血管系统—为运动提供所需的能量。

本课在学生已经了解了人体内骨骼与关节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指导他们了解人体内肌肉的分布,通过实践活动体验肌肉在运动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肌肉的工作方式,增进学生对自己身体的科学认识,为养成正确的运动方式、科学的生活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

人的运动是很复杂的,包括简单的移位和高级活动如语言、书写等,都是以在神经系统支配下,肌肉收缩而实现的。即使一个简单的运动往往也有多数肌肉参加,一些肌肉收缩,承担完成运动预期目的角色,而另一些肌肉则予以协同配合,甚或有些处于对抗地位的肌肉此时则适度放松并保持一定的紧张度,以使动作平滑、准确,起着相反相成的作用。

人体姿势的维持除了骨骼的支架作用外,主要靠肌肉的紧张度来维持。骨骼肌经常处于不随意的紧张状态中,即通过神经系统反射性地维持一定的紧张度,在静止姿态,需要互相对抗的肌群各自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所取得的动态平衡。

每一个躯体健康的学生一般都难以意识到人们平时能够自由地跑、跳、说、吃等都是骨骼、肌肉以及身体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在前面学习了骨骼和关节的作用以后,学生们更加体验到了它们在运动中的重要性,非常容易忽视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而其实,仅靠骨骼还不能够使我们的身体动起来,要使我们的身体动起来,必须要有肌肉的参与。

人体内大约有600多块肌肉,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有的使心脏保持跳动,有的牵动嘴角使你微笑,有的则带动骨骼运动。身体的一些运动,如微笑很容易控制,而另外一些运动,如心跳就完全不受你控制。那是因为有些肌肉完全不受人的意志支配,这些肌肉被称为不随意肌,专门负责呼吸和消化食物之类的运动。受人的`意识支配的肌肉叫做随意肌,比如微笑、读书、听到门铃声从椅子上站起来去开门等,所有这些动作都受随意肌的控制。

人体内有三类肌肉: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骨骼肌和平滑肌在身体的许多部位都可以找到,心肌仅仅存在于心脏。每种肌肉在体内都有其特殊的功能。骨骼肌就是附着在骨骼社会的肌肉。这些肌肉提供力量,使你的骨骼产生运动。在身体一些内脏器官的内侧,如胃壁和血管中包含着平滑肌。平滑肌是不随意肌,它们自动地控制着身体内的一些运动。心肌属于不随意肌,永远不会疲劳,能够不断地收缩,我们把这种不停的收缩称之为心跳。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体验、认识骨骼肌是如何工作的,了解骨骼肌的工作方式。由于肌肉隐藏于皮肤之下,难以直接观察,因此在体验、讨论、理解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在了解骨骼肌的工作方式时借助于体验活动、教材提供的插图和相关的手臂活动模型可以使运动过程中肌肉的收缩、放松变化更加直观、明显,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促进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手臂活动模型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肌肉的工作方式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制作。学生则可以在理解了肌肉的工作方式之后再去做模型,通过“动手做”加深他们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过程与方法

●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肌肉的分布;

●能够借助于手臂活动模型了解肌肉的工作方式。

知识与技能

●知道人体内大约有600多块肌肉,约占体重的40%左右;

●知道人体内有三类肌肉: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它们具有不同的特点与功能;

●知道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骨、关节实现的;

●了解手臂是如何运动的,附着在骨头上的肌肉总是成对在一起工作,一个收缩,另一个就舒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己制作手臂活动模型,激发学生对人体运动研究的兴趣;

●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肌肉在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了解人体内的骨骼、肌肉以及身体其他部分相互作用才能够完成各种运动,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1.课前去菜场购买一个完整的鸡翅膀解剖后供学生观察模拟手臂肌肉的工作方式用;

2.人体肌肉的教学挂图;

3.手臂活动模型;

4.人体肌肉的相关电教资料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交流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你们有没有手和脚被冻麻的经历?那个时候你能拿住东西、做出你想做的动作吗?为什么?

2.讲述:仅靠骨骼还不能使我们的身体动起来,要使我们的身体动起来,必须有肌肉的参与。(揭示课题:肌肉)

?评析】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来初步感知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使教材上文字的介绍不再是简单的灌输而是真切的体验。

二、了解肌肉的分布及类型

1.提问:我们身上哪些地方有肌肉呢?

2.学生交流。

3.利用电教资料介绍:肌肉的类型。

人体内有三类肌肉: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三种肌肉的特点。

4.观察人体肌肉挂图,了解人体的骨骼肌分为头颈肌、躯干肌、四肢肌。

?说明】科学教材上没有涉及到肌肉的作用、肌肉的类型这几方面知识的介绍,这是教者增添的部分内容。作为知识的介绍,本人认为这些内容对学生正确建构有关肌肉的科学概念是有帮助的。

5.小结:我们的身体上有600多块肌肉,肌肉约占体重的40%。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骨、关节而实现的。

6.活动:摸摸自己的身体,哪里的肌肉最多?哪里的肌肉最少?

?评析】使骨骼产生运动的是附着在骨骼上的肌肉。遵循“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顺序,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本课的研究重点——骨骼肌。通过观察挂图、触摸等多种方式感知的骨骼肌的存在与分布。

三、观察体验:肌肉是如何工作的

1.探索活动:肌肉在运动中所起的作用

(1)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一个晒衣服的弹性夹子,在2分钟内以尽可能快的速度来回夹紧、松开夹子。数一数在肌肉疲劳之前你能夹几下。

(2)休息一会儿,然后重复第1步的动作。

(3)思考、预测:如果你用另一只手重复第1步和第2步的动作,那么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呢?检验一下你的预测。

2.预测:肌肉是如何工作的?

3.活动体验:

(1)站直后向前弯腰。用手摸后背下部和肚子及大腿的前部,感觉肌肉有什么不同?

(2)左手掌心向上,用指敲桌面。用另外一只手摸手臂的前部和手臂的后部,感觉肌肉有什么不同?再把手翻过来使劲压,胳膊各部分有什么感觉?

4.学生交流体验。

?评析】对学生们从所亲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究,是科学教学所要采取的主要做法。教师要提供机会把在课堂上、在户外、或者在实验室里的探究活动大都集中在现实中的一些现象上,让学生们去思考,去研究,去调查。

5.教师相机出示手臂活动模型,并观察教学插图,讲解肌肉是如何工作的。

?评析】人体日常所做的许多看似平常的举动其实是身体多部分关节和肌肉的配合,身体的“暗盒”结构使学生难以直接观察到身体内部骨骼、关节和肌肉的运动方式。借助于一定的模型和直观的教学插图,可以更直接地展示肌肉在人体运动过程中的变化,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肌肉到底是如何工作的。

6.学生阅读资料。

7.利用视频观察解剖好的鸡翅膀,模拟手臂肌肉的工作方式。

?说明】有效的科学教学取决于学习材料、科学设备、视听媒体以及教学技术的可以获得与组织安排。有效的学习环境不仅要求有特定的探究题目和学习活动所需的专用设备,而且要求有范围广泛的基础科学材料。通过观察鸡翅膀上的肌肉来认识骨骼肌的结构与特点,这比纸板、橡皮筋做的手臂活动模型更直观、更生动。

8.小结:手臂上的肌肉通过收缩或者变短、变厚来完成它们的工作。当收到来自于神经系统的指令后,肌肉细胞会收缩。因为肌肉细胞只能够收缩而不能够伸展,所以骨骼肌必须成对地工作。当一块肌肉收缩时,与它成对工作的那一块肌肉会恢复到原来的长度。

五、总结拓展

1.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与研究,你有哪些收获?对人体的肌肉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游戏:谁是木头人?

讨论:当我们不运动时,身体的哪些肌肉仍在工作?

3.作业:

(1)做一个手臂活动的模型;

(2)选用其他材料做一个其他的人体运动模型。

?评析】课堂的环境很有限,学校的科学活动必须越出学校的围墙,把科学学习延伸到生活之中对于学生了解科学、对于激励学生把兴趣进一步引向校外会起很大作用。

教学反思:

4。骨骼、肌肉的保健

教学目标为:

过程与方法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体育运动和合理膳食对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能够根据教材指导开展合适的运动保持骨骼和肌肉的健康;

●能够在运动过程中进行积极的预防并在出现意外受伤时进行初步的救护。

知识与技能

●知道坚持体育锻炼和保持膳食平衡可以增进骨骼与肌肉的健康;

●知道不同的体育运动对增强体力、柔软性和耐力的效果不一样;

●知道穿戴适当的防护性装备、运动前做一些准备活动等可以预防骨骼和肌肉在运动中受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训练正确的运动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增进学生自我保健和自我防护的意识。

教学准备:

1.体操、游泳、健美操等各种体育运动项目比赛过程的录像;

2.武术、太极拳等传统体育项目的相关资料介绍;

3.“食物金字塔”等电教资料;

4.部分体育运动防护用品;

5.各种防护知识资料介绍。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置情境,揭示课题

1.律动:播放《健康歌》,跟着音乐跳起来。

2.讨论:刚才的活动中我们主要锻炼了身体的哪些部分?

3.谈话:骨骼和肌肉执行着人体所必需的很多功能,因此保持它们的健康十分重要。(揭示课题:骨骼、肌肉的保健)

4.提问:那么,怎样才能保持骨骼、肌肉的健康呢?

二、了解体育运动对骨骼、肌肉的影响

1.谈话: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要保持骨骼、肌肉的健康必须合理地参加一些运动。

2.提问:经常参加体育运动有哪些好处?(视频资料:人们参加晨练、同学们在学校参加锻炼的活动镜头)

3.学生交流介绍。

4.小结:体育运动可以增强我们的骨骼和肌肉,使人们的身体更加健康。经常运动可以改善人体的柔软性、增强心肌和肺活量,使人更有耐力,可以使肌肉发达、体力充沛。

5.谈话:各种体育运动对增强体力、柔软性和耐力的效果不完全一样。

(自由阅读教材11页资料)

6.思考、比较、讨论:

(1)要想提高自己的耐力,你可以选择哪些运动项目进行训练?

(2)要增强身体的柔软性,可以参加哪些运动?

(3)要提高体力,可以推荐参加哪些运动?

(4)哪一项体育运动对增强身体各方面能力效果比较好?

7.交流:平时你最喜欢参加哪些体育运动?你知道这些体育运动对你身体的哪一个方面有好处吗?

8.同桌一起对做一节广播体操,并讨论:这些动作对锻炼身体的哪一部分肌肉、关节特别有用?

9.交流、小结:做广播体操不仅能使全身大肌肉群、大关节、韧带等得到充分的锻炼,还能锻炼人体身体内部器官,改善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达到增强全身健康的目的。

10.拓展:武术是我国特有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其内容繁多,门派林立,表现形式多样,具有极大的健身价值。(视频资料:武术的健身价值)

三、了解运动中的安全要求

1.谈话:我们平时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发生骨折、扭伤、脱臼、肌肉拉伤等损伤。身边的案例:某位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时受了伤。提问:如何在运动中注意安全、避免受伤?

2.交流运动中应该采取的安全措施:

(1)穿戴适当的防护性装备;

(2)运动前做一下准备活动;

(3)遵守合理的运动规则;

(4)选择安全的运动场所等。

3.活动指导:溜冰时必须穿戴哪些防护性装备?(请一生当模特,出示相关护膝、护腕、手套、头盔等,体会这些装备在活动中的防护作用)

4.总结:赛前做热身运动后,关节就会变得柔软、灵活,这样就可以帮助避免扭伤和脱臼。此外,在活动中穿戴适当的安全装备也是很重要的。头盔、护膝、垫肩、手套都可以帮助你避免受伤。同时,你还应该穿适合运动的鞋子。另外,运动前应该留意你周围的环境,如果你在特定的马路或者跑道上滑冰、跑步或者骑自行车,你就不大可能被一辆小汽车或其他人卷入到事故中去了。

5.拓展:一旦在运动时受了伤,应该如何处理呢?

(1)骨骼、关节受伤如何处理?

(如果你确实受了伤,一定要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将一块冰敷在受伤的部位并高高地抬起,这样能把疼痛和肿胀降低到最低程度。当你受伤后,一定要把受伤情况告诉家长、老师或者其他长辈。如果老师、医生或者护士给你医疗指示,你一定要配合他们,遵照他们所说的去做。若伤口没有痊愈,不要马上就参加运动,给骨头和关节充分愈合的时间,这样你就能够避免旧伤复发。)

(2)如何避免肌肉受伤?

(不要让肌肉过于疲劳,运动量不要突然增大,要循序渐进。)

(3)防护知识介绍。

四、了解营养对骨骼、肌肉的影响

1.谈话:另外,食物营养对人体骨骼、肌肉的健康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四大营养素:蛋白质、矿物质(尤其是钙及各种微量元素)、脂肪酸(尤其是必需脂肪酸)以及维生素(如维生素a、d、c)。为了使肌肉和骨骼保持正常工作,平时需要多吃些蛋白质含量高、含钙量高的食品。

2.讨论、交流:你知道哪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吗?(具体见附录)

3.拓展:营养与健康。

蛋白质是构成及修补人体肌肉、骨骼及各部位组织的基本物质,缺乏蛋白质会导致发育迟缓,骨骼和肌肉也会萎缩。肉类、海鲜和牛奶等动物性食品是完整的蛋白质,植物性则可以从豆类、谷类及核果类中获得。钙质则是制造骨骼的原料,可以促进生长并增加骨头密度。所以每天喝两杯牛奶,是累积骨本的好方法。维生素d是另一个令骨头强健的营养素,除了可以由牛奶和鱼肝油、动物肝脏等食物中获得外,每天晒10~15分钟太阳,人体便可以自行制造维生素d。

五、拓展延伸

1.总结:如何保持骨骼、肌肉的健康?

(合理锻炼、丰富营养、注意安全)

2.延伸:身边的科学

说出你和家人锻炼身体的五种方法,然后与家人讨论对每一项活动应该采取的安全措施。把它们都列出来。思考:如何将这些安全措施付诸实践呢?

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光和热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

2.能名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二)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

2.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二.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一些玩具。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检查学生带来的玩具。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是什么玩具?

2.学生研究自己带来的.玩具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1)教师说说研究的要求。把各自带来的玩具合在一起,研究它们是什么材料做成的?4人小组共同研究,将研究的结果记在p85的表格中。

(2)用同样的方法研究教室里的物品以及你平时见过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学生可以下位到教室里的各个角落去研究。

3.小组汇报。

钢铁、不锈钢、塑料、木块、布、玻璃、纸……

4.指导学生将自己发现的这些材料分类,分类的标准学生自定。

(三)课后作业。

课后研究家里的物品都是些什么东西做成的?

小学科学光和热教案篇3

第一课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的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的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的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的过程】

一、引??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三、回忆中的大树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第二课 校园的树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教学的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的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的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的过程】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第三课 大树和小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的意识。

【教学的重点】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的难点】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教学的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小草,最好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

【教学的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小草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

小学科学光和热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2)知道月亮在天空的运行模式。

2、过程与方法:

(1)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

(2)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给月亮记日记。

(3)观察一天中的月亮移动,并且给月亮的移动作记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坚持做长期观察。

(2)能够克服恐惧感。

(3)能够实事求是地观察。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记录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连续观察1月以上的月相变化。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月相观察记录本,月相观察纸若干张。

时间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猜一猜,导入新课

1、猜谜语:“小时两只角,长大没有角,到了二十多,又生两只角。”

2、学生思考后汇报:月亮。

3、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月亮。

二、学习新课

1、画出你记忆中月亮的形状。

(1)你看过月亮吗?你还记得它是什么样子的吗?

(2)画出你记忆中月亮的形状。

(3)月球明亮部分的形象叫月相。

2、观察模拟的月相变化。

(1)装实验装置,分小组实验。

(2)观察模拟的月相变化。

(3)小组交流、描述实验现象。

三、布置作业

观察月亮,并画下月相。

第二课时

一、 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1)把我们的观察记录资料整理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2)分享交流我们的记录,比一比谁记的最好、最准确。

(3)小结:月相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也在发生变化,包括同一天中和一个月中月球的位置变化两种情况。

4、阅读:月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变化,形成不同的月相。

二、总结应用

(1)小结课文。

(2)课后继续观察月球的运动,你还能发现什么?

板书设计:

看月亮

月亮是平躺着落下的

月亮落下的速度很快

月亮在一天天变宽

本人在本学期担任xx小学科学课教师。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尽管课时任务重,我仍尽力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创设轻松愉悦的情境进行教学,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共同进步。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下面我对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一述职:

一、基本情况:

本班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勤学,上进心强,学习目的明确,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观念。但仍有小部分学生学习、纪律都较松散,学习能力较弱。

二、主要成绩:

1、具体措施: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抓好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学初,积极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使其端正学习态度,树立科学意识,提高认识能力。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细心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评价肯定,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让其树立科学观念。

(2)抓好常规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结合新教材理论知识,课堂上设计新颖、愉快的教学方法,增强趣味性,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知识、技能。发挥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培养了学生乐学的兴趣。平时我细心观察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好调查小结工作,针对不同性质的学生,根据其的实际情况拟订学习目标,以目标来激励学生进步。

此外,我坚持检查后进生的转化情况,做好小结工作,使优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再上台阶,进一步培养智力和思维的发展,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

2、经验浅谈:注意做好课前准备,刻苦钻研教材,认真学习大纲和教科书,准备好每节课必要的实验教具,做到先备课,后上课的习惯。坚持理论和实际结合进行教学,使学生容易汲取,从而使教学任务能够按计划完成。同时,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一学期下来,我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

(1)关照学生参与的能力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就要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想象到的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来,然后在合作、协调、讨论及在教师的引导下,作出正确的判断。要真正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进程,教师在课前要做好课前准备,也要布置学生按每节课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带齐实验器具,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依照提示就能热热闹闹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2)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关键是激发学生做一个积极劳动者,勤动手、动脑、动口。

(3)丰富学生参与的方式,就是改变过去以教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的教学手段。

自然课教材的特点非常抽象,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秘密,获取新知识。如果教学中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就会显得很不协调,太干瘪了。如在自然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勤于动手动脑,仔细观察,就会获得新的科学理念。

(4)关注学生的参与过程。

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质疑精神,从无疑到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时常探究。要让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推动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过程成为主流。在学生参与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合理安排,解疑、质疑。让学生的参与及参与过程中的生存既是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

(5)让学生体验参与的快乐。

学生是好奇的,是好活动的,在参与过程中,他们能体验到自己的生活智慧与人类已有的知识融为一体的快乐。

三、存在问题和努力方向:

在教学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自己经验的不足,仍存在不足之处,如还有小部分学生的学习仍不够自觉,缺乏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等,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克服,使教育、教学质量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蓦然回首,顿觉一年光阴弹指一挥间,往事历历在目。为了总结得失,以利今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现将近一年工作述职如下:

一、思想方面

关心国家大事,热爱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校如家,切实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思想,想为学校所想,急为学校所急。

二、教学工作方面

本年度,我主要负责三、六年级的科学课。回顾起来,主要作了以下工作:在教学工作上,根据学校的工作目标和教材的内容,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钻研教材、研究具体教学方法,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期工作计划,为整个学期的科学教学工作定下目标和方向,保证了整个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让学生学好知识是老师的职责。因此,在教学之前,贯彻《九年义务教育科学教学大纲》的精神,认真细致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通过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不断探索,尝试各种教学的方法,以“如何培养小学生创造能力”教学实验专题。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积极参加区教研室、及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通过参观学习,外出听课,等教学活动,吸取相关的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在走上工作的半年里,教研员就给了我一个上公开课的机会,经过准备上了一堂三年级的《比较水的多少》。虽然只是秀洲区“王店”片的,不是全区的,但我也很高兴能有这么一次锻炼的机会。

针对学生作业情况不佳问题,我除了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首先从字迹上严格要求,让他们明白写一笔好字可以终生受用,要从小练起,不要怕耽误时间,用王羲之练字的故事鼓舞他们。这样一来,作业质量提高了一大块。而后,针对某些学生尤其是作业质量难以提高的学困生,我坚持每次作业都写评语,刚开始用连笔字评价,后来一次无意识的小实验给了我启示,心血来潮的我决定用正楷字写评语,如:“你愿意把字写好吗?”“你进步了!”等等,虽不经意,但效果确是惊人的,再交上来的作业大多模仿我的评语的笔记一笔一画写出来的,这个意外给了我启示,于是决定继续沿用,无论工作量再大我都坚持用正楷字写评语,为学生做出榜样。

针对学生不懂得改正作业中的错题,我要求学生写完每一项科学作业后进行自查,从字迹、正确率、作业态度等方面给自己评定等级,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项举措收效良好,作业质量又得以提高。通过一番对作业评价改革的实践,让我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体验到教师创造性劳动所带来的丰硕成果。

科学施教同时要求教师不断地完善自身、提高业务水平、扩大知识面,因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后,他的发散思维得到了开发,提的问题自然就多了,面也广了,所以不管工作有多忙,坚持反复钻研教材,大量阅读参考书,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我想,作为教师,知识面越广,自己的感觉也好,学生对你的感觉也好。

作为一个青年教师,我知道我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党在新时期下的素质教育的方针政策己经确定,我惟有勇于进取,不断创新,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述职人:xxx

20xx年xx月xx日

以上内容就是一秘范文为您提供的7篇《小学科学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小学科学光和热教案篇5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比较现代自行车与过去自行车的差别中发现自行车的传动方式。

2、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一些传动装置的结构和作用。

3、能够对两种传动方式进行比较。

4、会组装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方式。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传动装置及传动装置的作用。

2、知道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结构和功能。

3、了解自行车是怎样传动的。

4、认识玩具和常见机械的传动装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进行有关传动的研究活动。

2、能够留心观察所见到的机械传动方式。

教学准备:

自行车、齿轮、链条、皮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你们知道自行车为什么会向前进吗?

2、交流。

3、比较两种自行车的差别。

4、重点观察现代自行车。

5、让学生交流使自行车向前进的动力来源。

6、教师讲解部分结构,齿轮、链条。

二、探索和调查

1、自行车是如何利用齿轮和链条行进的,请学生画出示意图。

2、展示、交流示意图。

3、制作链条传动的模型。

4、展示制作的模型。

5、讲解链条传动的概念。

6、让学生解释,链条传动需要哪些基本构件。

7、让学生说,链条传动的作用。

8、如果没有了条,两个齿轮之间可以构成简单机械吗?

9、出示齿轮传动装置。

10、讲解齿轮传动的构成和名称。

11、比较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的区别。

12、观察传动装置的正转和反转。(大轮带小轮和小轮带大轮的区别)

13、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在生活中分别适用于什么地方。

三、回顾和解释

1、研究自行车蹬一脚踏板,后轮转几周。

2、量量自行车车轮转一圈,在地上行进多长距离。

小学科学光和热教案篇6

一、单元教学意义

当我们轻轻闭合开关:电灯就会发出光,收音机就会播放动听的乐曲,电视机就会呈现五彩缤纷的画面这一切对我们来说似乎早就习以为常了。

电的大规模应用,是基于人类对电的不断探究。孩子们也对电感兴趣。这一单元将借助导线、灯泡、电池等电器元件和许多有趣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电的初步概念,促进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本单元的第1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学生将首先对身边的静电现象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静电现象在学生们的身边经常会发生。在这一课中,他们将知道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电荷转移而形成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如果电荷能持续地向一个方向流动,就会产生电流。这些是学生们建立电概念的基础。

接下来在“点亮小灯泡”“简单电路”“电路出故障了”三课中,学生将开展对电路的研究。用一根电线和一个电池使小灯泡发光。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四年级的学生仍会津津有味地参与到活动中。他们将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而在一次次使小灯泡亮起来的实验中,他们会提出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并尝试着用更多的连接方法使小灯泡亮起来。电池盒和小灯座的使用将使他们连接的电路更加稳定,并便于操作。为了“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学生将探索不同电路连接方式对小灯泡的影响。在电路中,如果某个地方连接不好或者某个电器元件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灯泡不亮。“电路出故障了”一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寻找电路故障的过程中,将自制的“电路检测器”做为重要的检测工具。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将形成关于电的一些重要概念,如“电是一种能源,它能使物体发光、发热”“要使小灯泡发光,电必须流经包括电池在内的完整的回路”“用相同的材料可以连接不同的电路”等。

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将使学生对身边物质性质的认识得到发展,同时对电的理解也得到加深。

本单元还在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基础上,安排了“做个小开关”一课,旨在使学生把已形成的电路概念进一步发展为一个“可以控制的电路”,同时也深化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

单元的最后一课是“不一样的电路连接”。日的是整理学生的发现和认识,比较串联和并联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

整个单元的安排是一个严密的结构,前后课之间有着学生认识发展上的逻辑关系。学生从认识电的本质一电荷开始,到认识电路、电流、开关、电路检测器、导体、绝缘体,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将最终指向对电的认识。

在本单元中,学生使用的是电池这样一个安全的电源,而在日常生活中,多数用电器使用的是220伏的交流电。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知道220伏交流电的电源是很危险的,不能直接用家里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要把安全用电的教育贯穿单元教学的始终。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的作用下电荷位置发生变化所产生的带电现象。

2、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3、电荷持续的定向流动就形成了电流。

4、要使电流经过导线使小灯泡发光,需要有一个完整的电路。

5、使用相同的材料,可以组成不同的电路;用不同的连接方式连接的电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6、有的物质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称为导体;有的物质不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称为绝缘体。

7、开关通过连接和断开电路来控制电路中的用电器。

8、电是一种能量来源,能产生光和热。

过程与方法:

1、组装简单的电路。

2、在关于电的探究活动中,进行预测、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的结果。

3、用简单的电路图表示电路的.连接方式。

4、制作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5、用电路检测器检验电路中的故障。

6、用电路检测器检验导体和绝缘体。

7、用电路检测器探究接线盒里电路的连接情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2、激发探究电的兴趣。

3、发展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三、教学准备

气球、线绳,塑料梳子、碎纸屑、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导线、回形针、小开关、红灯、绿灯、黄灯、具有4个和6个接线头的盒子、橡皮、木质材料(小木片、小木棒等)、金属材料、丝、棉、皮、各类布料(湿和干)、铅笔、钢笔和玻璃等。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

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

电荷能流动起来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小班科学小兔子教案6篇

科学中班活动教案6篇

小班科学捉空气教案6篇

小班植物角科学教案6篇

大班科学活动《水》教案6篇

科学泡泡水教案精选6篇

大班科学认识水教案6篇

中班科学找影子教案6篇

大班科学鱼教案最新6篇

大班科学《水》教案精选6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64800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