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教学反思能够增强老师的自我指导能力,要想让同学们爱上课堂,必须学会反思教学,这是教学反思的作用就可深刻体现,以下是高中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三首教学反思7篇,供大家参考。
三首教学反思篇1
?水乡歌》是一首诗歌,歌颂了水乡的秀丽风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全诗共有3节,每一小节的开头都采用了问答的形式,回环复沓,朗朗上口。每一小节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富有鲜明的节奏感与和谐的韵律美。
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孩子们比较每个小节的相同之处,通过比较,让孩子们记住这首诗歌的特点,为后面的教学与背诵奠定基础。接着,我让孩子们纵观全文,说说水乡有哪几多?孩子们总结出了水多、船多、歌多。我又让孩子们仔细读诗歌,找出多的理由。然后相机划出“千、万、一个连一个、处处、飘满、装满”等词,通过多形式的朗读,通过图文结合,逐步感受到多的理由。最后由“唱咱水乡新生活”一句引出水乡人民的幸福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赞美新生活的热情。
同时,我努力创设开放互动的课堂情境,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悟情,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语言美,领略水乡的风光美,重点抓好识字教学。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语文教学的特点就在于整体性和综合性。识字识词是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要贯穿阅读教学的全过程。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通过分析字形,识字析词,理解句子的意思。把字词的教学与句子的教学和整篇课文的教学协调起来,将阅读、识字、理解、感悟、朗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做到寓识于读,寓解于读,以读促识。例如在学习“处处绿水荡清波”时,先让学生按自己的方法识字,再通过字理识字法,理解了“荡”原来指芦苇草,所以是草字头。芦苇草长在水边,所以左下脚是“三点水”,右下脚的部件多像风儿吹来芦苇草左右摆动的样子。然后通过听音乐想象画面、动作演示和朗读感悟,体会到微风吹来,绿水随着清波一起一伏的样子,使学生深深地陶醉在水乡美的意境之中。这样边读书边识字,利于掌握汉字的音、形、义,做到学用结合,发展学生的识字能力,激发识字兴趣。
教学完整首诗歌,我又带着孩子们尝试了说话训练:校园多,多,多,真啊!市场多,多,多,真啊!同时,让孩子们收集和欣赏歌唱新生活的诗与歌,以达到与本诗的情感共鸣。
三首教学反思篇2
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是最贴近自己的,本册的《古诗词三首》为大家展示了千年以前的儿童生活,虽然年代久远,但童真童趣依然,极易引起孩子兴趣,产生共鸣。
诗词的意境大多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于是在学《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时,我用了直观的图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普通的农家小院图,学生感受到一种平凡、美好,从词中读出“村居”的美好画面进行描述,进入词中要表达的意境;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出示一个天真孩童卧在溪边剥莲蓬图画,看图描叙小儿“卧剥莲蓬”的动作、神态,品味“无赖”,体会孩童的天真可爱。联系生活中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理解到这是一种喜爱。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给孩子出示了一对白发夫妇面带醉意的画面,让学生说他们会用乡音亲热的说些什么呢?孩子们有猜测是谈论丰收的、谈论他们可爱的小儿子的、谈论大儿子能干、谈论二儿子懂事….之后再品味了“醉”字,难道仅仅是因为酒而醉吗?我让学生看着画面去体会,学生很自然地说出他们看着三个儿子都那么可爱,生活那么平静,是为这种幸福的生活而陶醉。
乡村生活虽简朴但却不失优美,夫妻恩爱,孩子勤劳可爱,温馨的生活令人陶醉。最后我让学生一边想象画面,一边有感情的朗读。
用画意解诗情,以更直观的形式让学生理解诗人精心营造的意境,体会字里行间传达的情意,更好的理解了诗词。
三首教学反思篇3
?短诗三首》是四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诗歌单元第一课,这一课由冰心的三首小诗组成,表达了孩子对母亲深深的眷恋之情和对母爱的赞扬之情。
在上课时,我让同学们一起唱了一首《世上只有妈妈好》,唱完之后让同学们回忆与妈妈相处的情景,由母爱导入诗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复朗读、情境创设、补白想象、补充资料等教学策略,通过探究学习,发现现代诗歌的特点:朗朗上口富有节奏,蕴含丰富想象,饱含真挚情感。在评导中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在赏读中感受诗歌的魅力,进而实现用“繁星”学习现代诗特点、用现代诗特点学习“繁星”诗意诗情的融合统一。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并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诗歌的意境,特别是对《繁星 一五九》中两个“风雨”的理解,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风雨与困难理解诗句,并在体会中理解诗歌的情感。
这节课我觉得成功的地方有两个:
(一)以歌曲导入,形式新颖,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反复朗读,品味诗歌语言。以往遇到诗歌课都是老师讲解诗歌,这次我让学生反复品读,发挥想象力,并结合现实生活的事件体会诗歌意境,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诗歌意思,在阅读中品味作者对母爱的赞扬之情。
三首教学反思篇4
四年级下册的第一课是《古诗词三首》,内容以写景为主,分别是古诗《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和词《忆江南》。因为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的学习古诗的方法,但在理解诗意时语言表达不够通顺,直译的比较多,能加入自己理解的同学不多。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上,引导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发言,比一比谁说得更完整,更优美。“悟诗情”是古诗教学的难点,特别是《独坐敬亭山》和《忆江南》都表达了诗人特定环境中复杂的心情,我计划指导学生掌握一种新的悟诗情的方法,那就是联系时代背景。
教学之后,我感到成功的地方有三点:
一、学生参与率高。
因为我班学生发展不均衡,两极分化较明显,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思考时间,我布置学生提前预习,要求他们借助注释,独立理解诗意,写在预习本上。课堂上,学生先四人一组互相交流理解诗句意思,再汇报交流。因为预习充分,在理解诗意和比较诗与词的不同时,发言的学生比以前多了,积极性也高了。当我发现学生对“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一句理解有困难时,及时引导,实现了帮助者的角色。
二、时代背景补充及时。
在“知诗人”环节,学生介绍了诗人的成就及学过的相关古诗,我则补充写作背景:李白少年时就博览群书,以才闻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写这首诗时正被权贵迫害,被迫离开长安整整十年,长期流落他乡,让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世态的`炎凉。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写下了《独坐敬亭山》这首诗。这段资料的补充拉近了学生与诗人、与作品的距离,帮助他们理解李白当时的孤独与寂寞,以及李白与敬亭山互为知己、惜惜相怜之情。
三、赏读诗词,想象画面。
古诗词教学有个“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的共性规律——这是我执教《忆江南》的努力方向。我的整个设计思路是:了解词的知识,从“江南好”入手,充分感受描绘江南美景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指导学生读出江南风光的柔美、热情,读出这两个短短的句子所蕴含的对江南风光的深刻理解与感触,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江南好”。然后,让学生通过对作者在江南时的作为以及之后回洛阳后的生活的简单了解,将“忆江南景”过渡到“忆江南人”,提升诗歌情感,厚重“忆”的意义!
当然,与理想的课堂相比,这节课的教学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一、因为担心时间不够,任务完不成,设计时目标定得比较低,课堂密度不够。
二、教师在学生汇报时评价激励不够,放手不够,还是自觉不自觉地进入传授角色,讲得多。
三、教师的语言不够丰富,对学生表达的引领不够。
四、鼠标控制不灵,影响了教学时间和情绪。
五、课终缺少质疑问难环节。
三首教学反思篇5
虽然教了这个班快一年了,但是我很遗憾地说,由于病假,我没有给他们讲过古诗词。因此,我要把我应该教给学生的东西在这篇课文中全部教给他们。课前,我慎重地做了思考,精心备课,上课了,反倒有些紧张了。好在我的认真和付出感染了这些天真、懂事的孩子,他们学得很认真,也很轻松。
第一,课时的安排,朗读单独占用一节课。我用了四节课讲了三首古诗词,但是并不低效。这是从我班的学情出发的。我班学生对古诗文的朗读可以说很差劲,声调、节奏都不行。因为朗读不出感情和韵律来,所以学生不爱古诗。我国是诗的国度,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粹。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培养孩子们热爱诗歌就是传承中华文化的核心了。要让孩子们喜欢诗,就要让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因此,我将朗读作为落实所有目标的重点目标和前提。我采用教师泛读、听读录音来实现这个目标,而且逐字逐句,有条不紊。为了激发孩子们读诗的热情和认真,我采取了小组赛读个人风采读及男女生赛读等多种形式。孩子们学得很认真,字正腔圆,咬文嚼字,感情基调和节奏把握的很好。看着孩子们那收获时的那一张张笑得灿烂的脸,我觉得我的苦心得到了安慰。
第二,对诗词的理解上,我采取了每首诗一节课的策略。这样的考虑是出于孩子们以前背古诗意思绝大多数是死记硬背的考虑。这样的学违背了诗词教学,而且既不深刻,有没有乐趣。《乡村四月》我采取了详讲的教学方法,但是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观察课文插图,结合课下注释,说说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请你发挥想象并结合诗意给这些景物加上形容词,然后再将这些词语串联起来,通顺地表达诗句的意思。第二首《四时田园杂兴》采取了半引导半自学的方式教学,第三首《渔歌子》更是要求学生模仿前两首古诗的教学方式自学,可以先找出前两句都写了哪些景物等。可以说,这样做大大凸显了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和独立性。放手让学生们去做,你会收到意外的惊喜,孩子们也会收获意外的自信。
总之,要想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要从学情出发,就要尊重学生的乐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首教学反思篇6
故事中的主人公虽失去了贵重的奔驰汽车却换回了诚实、守信的崇高品质。孩子们也同样对这篇课文兴趣浓厚。我在课堂上先是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一般人中彩后的反应是什么?而父亲的反应又是如何呢——父亲神情严肃。把我赶下车。父亲怎么会有如此反常的举动呢?这些问题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他们马上从课文的第8自然段找到了答案:因为中彩的彩票是父亲帮库伯稍的。我引导学生想象:此时的父亲心里可能在想什么呢?孩子们想象的都非常好,有的说:我怎么这么倒霉,中彩的怎么不是我那张呢?有的说:这辆车不是我的,我不应该要……
而后,我让学生看事情的结果是什么。接下来,又联系前面课文中介绍的我的家庭状况及父亲的心愿感受父亲的伟大。体会母亲的话的含义及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最后一句话在理解含义前,我先做了一个铺垫:引导学生思考父亲在打电话的那一刻,失去的是什么,但他又得到了什么。
学生有了这一步的思考后,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回忆着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我在想:如果在学生理解了第8自然段,知道中彩的是库伯的彩票后,就让他们联系前面我的家庭状况及父亲的愿望体会父亲当时是多么想得到这辆车啊,而且他也试图将车据为己有。在这样的矛盾中,父亲依然选择了将车还给库伯,品质是多么可贵。学生在这样的对比中,就会强烈的感受到这一点。这样的话,理解开头和结尾这两句话就很容易了。
三首教学反思篇7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小骆驼听了小红马说他长得难看之后深感委屈,后来跟妈妈到沙漠旅行,明白了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的故事。告诉学生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其有没有用处。
书中安排了一道作业: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见到了那匹小红马,他会怎么说,怎么做?在学生即兴的表演中,“小骆驼”将“小红马”带到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们趾高气昂豪情万丈,而“小红马”面红耳赤、垂头丧气。
所有孩子感情的天平都倾斜到了小骆驼身上。显然,课题“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从小骆驼的角度来说的,但难道小红马就是一个一无是处、可怜自卑的陪衬者吗?当然不是。
于是我变换了自己的角色“同学们,我就是文中的小红马.听了你们这些小骆驼的介绍,我很是自卑,我怎 么就没有两个肉疙瘩,没有双层睫毛呢?我的蹄子怎么硬邦邦的呢?”
这个问题如抛入油锅的水,瞬间炸开了.一个学生说:“小红马,骆驼是沙漠之舟,但在平原上你厉害.”“小红马”眼睛一亮∶“是吗!”又一个学生说:“在古代,你可全世界共同的交通工具。”“小红马,‘一马当先、马到成功、老马识途’这成语都是夸的你们马家族啊!”......
“小红马”欣喜万分:“啊,看来我也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哪你们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闪光点。最终一致得出:我们都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一位教育家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神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你讲的话发生共鸣,你自身需要同孩子的心灵对准音调。”而要达到这一境界,问题和情境则是关键。当小红马的弱者形象叩击学生的心灵时,“我有什么值得自豪的?”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价值,小骆驼、小红马、你我他都有值得引以为自豪的地方。这不仅仅是在教语文,更是在塑造健全的人格。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