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范文网 >教学总结

古人谈教学反思5篇

对于教学来说,只有认真撰写教学反思,才能让教学质量得到更大提升,认真思索写下的教学反思往往能给我们更多帮助,高中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古人谈教学反思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古人谈教学反思5篇

古人谈教学反思篇1

本节课是我和王珊珊老师“同题同构”师徒结对的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教材、形成初步教学设计、试上课、修改教学设计、验证、再次修改,最终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创设了“古人计数”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摆11根小木棍,引导学生总结出: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表示1个十,即10个一=1个十。接着在学生理解了10个一就是1个十的基础上,借助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数位。让学生在拨一拨,说一说中进一步理解数位。

反思“古人计数”这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成功与不足之处:

第一,在教学中我力求以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地操作、交流、讨论,体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但是这节课没有让学生经历动手摆小棒的过程,所以他们对10个一就是1个十的理解还是不够深入。

第二,整堂课我十分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比如说,为了进一步认识“10个一就是1个十”,我请全班同学读这句话,并注重请个别同学、全班同学都说一说数的组成,如“13是由1个十和3个一组成。”让学生认识11—20各数的意义,使学生感受自主学习新知的乐趣,体验获取成功的喜悦。

第三,一年级的思维活动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无论是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还是兴趣激发,我们都应该抓住学生思维的特点,那就是从直接感知实物过度到表象的思维过程。教师的直观演示对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亲自数一数,比一比,说一说以增添数学教学的形象性和趣味性,使学生的多种感官一起参加学习活动,促进知识技能的内化。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做到更加全面地关注学生,做到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而且要更加仔细地研究教材、教法以及学法,突出重难点进行教学。

古人谈教学反思篇2

?古人谈读书》中三篇文章是流传至今的文言文,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蕴涵深厚的道理。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充分利用配乐范读、反复诵读的方式

由于小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有所限制,以及古文对现代学生来讲除了枯草乏味还是枯草乏味的特点,决定了教学这三篇文章的时候决不能用常规教法,环境的创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一开始,教师富有古朴韵味的配乐朗读让在座的学生不知不觉地把学习古文的枯草乏味的念头给抛到了脑后,师读完,学生还意犹未尽,从学生的神情中可看出他们此时急于想揭开古汉语神秘的面纱。

作者的头像及表现该文意思的插图带着学生一层一层地深入了解古文二则所蕴含的深厚道理。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始终处于寻秘探索感悟其古汉语的神韵。思维极其活跃。让学生诵读时也积极提出配乐读,学生读得抑扬顿挫、摇头晃脑,有滋有味的。

二、抓古汉语的特点,学习其精髓,提升语文能力

1.充分抓住文章表达方式,提高写作水平

如:《读书有三到》一文,行文简洁,但布局严谨,使得文章气韵生动,蕴涵深厚的道理,所以弄懂文章的表达方式也就成了学习该文的重点和难点了。我带着学生从作者朱熹是一个被称为中国南宋著名哲学家,其逻辑推理能力当然非同一般入手比较

译句,哪一句更适合原文?为什么?

原文: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思想已经集中了,难道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

专心了,就能看仔细,读正确。

通过学习,学生明白了文章作者很好的运用了假设和因果以及反问句式,准确而有力地推断出“读书有三到,且心到最急”。其实小学阶段语文的教学不应该脱离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此时学生还处与似懂非懂,所以,让学生运用了假设和因果以及反问句式说一段话,教师做适当的引导,学生虽往成较困难,但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算达到预期效果,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得以锻炼。

三、课后扩展,增强素质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巩固提高学习古文的能力,可以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代寓言故事、文言名句,以拓宽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还可以鼓励优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改编课本剧,创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古人谈教学反思篇3

?古人计数》是新世纪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七单元的内容,主要是认识11~20的各数,这是帮助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起始课。从本课时起,学生对数的认识不仅仅是单独的按物点数,而是以十个为一群进行按群计数,这是建立十进制数位概念的重要阶段。教材中所呈现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摆一摆,数一数。以“古人计数”的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体会“实物图片—小棒模型—用数字计数”的抽象过程。二是捆一捆,认一认。运用学生原有的经验,直观体会“10个一就是1个十”。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数位的概念。三是做一做,说一说。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数数活动,帮助学生经历由数小棒到捆小棒再到拨计数器,逐步抽象出数的过程。这节课教学目标有3个:1、结合数小棒、拨计数器等活动,会认、读、写11——20各数。2、初步认识个位和十位,感受以“十”为单位的计数方法。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3、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教学重点是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会认、读、写11——20各数。教学难点是知道两位数各数位上数字所表示的意义。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向自己提出了一下几个问题:

1、“十进制”概念的建立:怎样让学生理解数位并把它类化为自己的知识?

2、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我们怎样在课堂上去关注孩子的现有学习经验,是教学中该怎样突破?

3、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如何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做到自然而不做作?

针对这些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十进制”概念的建立。

认识11~20各数,是学生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让学生建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围绕“怎样摆放让别人很快地数出是11根”这个问题,学生自主地动手操作摆小棒,汇报交流,呈现出多种摆的方法,通过比较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把10根扎成一捆是最容易看出是多少根,10根扎成一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再让学生经历一捆小棒在计数器上如何表示的过程,让学生体会从具体形象的实物中抽象出数字符号,把小棒,计数器和数字符号很好的对应起来。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教学设计,突破了10个一就是1个十的难点,理解了数的意义,建立正确的数位概念,为培养数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关注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严格遵循知识形成发展的逻辑体系展开教学,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分析只是来自于教材的编排体系认为应该具有的基础上,忽视了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实际上,由于社会发展的日渐信息化和学习化,学生的学习资源正变得日益多样,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经过调查我发现:现在的孩子大都会数、会写11——20各数,也了解这些数的有关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我先引导学生用小棒摆出11、用计数器拨出11、写出11以及感受不同数位上数的意义,然后通过12这个数巩固刚才的过程。而对于13——18则让学生自己选自己喜欢的一个数摆一摆、拨一拨、和同桌说一说数的组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领悟知识。

3、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程非常注重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本课教学中,从“数铅笔”引出数,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自发地数数,在学生理解了以“十”作为计数单位的好处后,我马上向学生展示生活中也经常把“10枝铅笔放在一起”、“10卷纸放在一起”、“10个鸡蛋放在一起”。让学生们充分的感受到,“十”作为一个计数单位的好处,以此突破难点,并让学生自然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没有刻意而为之的违和感。

4、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数学课堂是教学双边活动的舞台,不能仅仅是教师的`“教”,更多的应该是学生的“学”,我们要多创造让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要多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索的空间。如:教学“11”的写法后可以给学生留一点时间观察老师黑板上的板书:然后问:“你能发现什么?”相信有孩子能说出:1捆小棒就相当于计数器上十位上的1颗珠子,也相当于“11”这个数十位上的“1”,它表示1个“十”。1根小棒就相当于计数器上个位上的1颗珠子,也相当于“11”这个数个位上的“1”,它表示1个“一”。

课堂上要关注全体学生。如在教学“13——18”这一环节中,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让学生自主摆小棒、拨计数器、说数的组成。操作活动结束,在两个学生展示汇报后,还可以再追问其他的同学:“你摆的数是几?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或者你拨的数是几?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等等。让全体同学参与进来,汇报自己的操作活动成果,进一步巩固数的组成。还比如在教学“20”的过程中,我请学生上台展示,学生的参与面不大,而且浪费时间,效果并不是很好。实际上这个时候,学生对用小棒摆出1个数、在计数器上拨出1个数等操作都比较熟练了,他们需要的是老师引导他们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过程,学生没必要上台展示,让他们在座位上说出自己的摆法和拨法更能锻炼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能让其他的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感,这样他们会积极判断别人的方法对不对,好不好,好在哪里,等等,从而培养学生会倾听的习惯与会判断的能力。

古人谈教学反思篇4

?古人谈读书》这篇课文是五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本文中三位名家都介绍了自己的读书方法,都重视读书的积累,但是侧重点又各有不同。而且安排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久远,教学上有一定的难度。

一、教学效果

依据文章题材和学生的认知状况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调动积累,走近名人。

为了更好地走进文本,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我设计学生课前收集资料的环节。让他们充分地准备好:一是自己知道的读书名言,会背诵四句以上;二是查阅三位名人的名言和故事,了解每位作者,了解背景,为课堂上的交流和思考做好充分的准备。学生预习时做足了功课,所以在课前交流环节时能畅所欲言,也能对作品对作者谈出几点想法,为深入领悟作好了铺垫。

2、读占鳌头,培养语感。

本文的三部分内容在读书时分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自由读第一部分即选自《论语》的几句名言,读准字音,同桌互读,相互帮助。可以放手引领读书。第二层次也是第二部分内容。在学生借助拼音的基础上指导朗读,读准易错的字音,通过范读,读出节奏,读出停顿,读出韵律,让读书有滋有味,进而激发读书兴趣,培养读古文的爱好。第三层次是第三部分,此层次则是半扶半放,我先让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交流展示后,在班内展示朗读,并且评选出读书小明星,进一步引导孩子们爱上读书,爱上阅读。

3、合作探究,感悟内涵。

在读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潜心阅读,借助旁边的提示驱使着领悟每句话的内涵。这一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借助手头资料解决心中的疑惑。之后在小组内交流,碰撞,让思维趋于准确,也就更好地理解了文本内容。接着再让学生观察文本内容,总结每部分内容作者侧重点是什么?你学到了什么?这样一来,在感知文本内涵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次概括能力的训练和说话训练,使语文课真正体现母语的作用。

4、背诵积累,制作读书卡。

布置全班同学背诵任务,自由背诵,同桌比赛背诵,班内展示背诵,评选出背诵小能手。此环节注重引导学生快速准确地背诵,为积累丰富的语言夯实基础。接着迁移运用,引导学生制作名言卡片,选的内容出自本文,要工整抄写,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锤炼。

二、成功之处

本文虽然看似有难度,但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功。比如:学生朗读古文的能力明显提升;制作读书卡让动手实践和语文学习的延展性有机融合!

三、不足之处

学生学得分量特别重,想象力没能被激发。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让学生自己试着创作读书的名言,让我的教学更圆满!

古人谈教学反思篇5

这篇课文由三篇文章组成。这三篇文章都是以古文的形式呈现的。第一篇选自《论语》,是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解读;第二篇是朱熹的名篇,介绍的是读书的方法;第三篇是曾国藩的文章,曾国藩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并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证明三者对读书人来说缺一不可,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有以下收获:

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给孩子方法。

我设计以读为主,整节课在读书,诵读,译读,悟读,背读。重点讲解第一部分,通过诵读,读准字词,读通课文;译读,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悟读,解疑释惑,体会道理;背读复述故事,熟读成诵四步法,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第二部分放手让孩子们按照方法学习,由扶到放。把主动权还给孩子。

2、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含义,效果较好。

本课的文言文不是太难理解,只要结合注释,学生大都能读懂大意。因此,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抓重点词句的方式,理解课文的含义,教师简单的引导,效果不错。

3、在拓展环节,我引导学生把视线延伸到课外,收集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让学生进行积累。再搜集其他古人读书的故事,学习学习。

美中不足的是对个别同学的指导不够详细,课堂时间有些拖延,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横的教学反思5篇

陌上桑教学反思通用5篇

陌上桑教学反思模板5篇

买歌曲教学反思5篇

教学反思体会心得5篇

学古诗的教学反思参考5篇

网上教学反思5篇

六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精选5篇

快乐读教学反思5篇

变分教学反思推荐5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2513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