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认真写好作文,我们才能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在写作文之前我们一定要把题目的要求读懂,下面是高中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谈规矩作文通用6篇,感谢您的参阅。
谈规矩作文篇1
又到了在快乐作文的快乐时光了,我们和燕子老师一起玩了个游戏——画方圆。
画方圆?这不是很简单嘛?我沾沾自喜,可燕子老师后面补上“双手同时”这四个字可是真扎心啊!我的妈呀,同时画,那人人不都画出来的“稀饭”吗?我的同桌先画,看着他紧张的神情,我也不由地紧张起来。他的手慢慢地抖着,一不小心,这半个圆突然长出一条小尾巴,旁边的方形都快散架了。时间到了,哎,他画得不好被淘汰了。
轮到我了。我双手握笔,头上渗出点点冷汗。我提起笔,试着画了一下。天哪!这也太难了吧!为了不让我开局就失败,我想出了个坏主意:趁老师不注意,左手不动,等右手画完再画左手的。这时,燕子老师望了我一下,完了,事情败露了。我也只好硬着头皮,继续画下去。只见这圆歪歪扭扭,像是条蛇一样在那舞动。这个也许就是我创的记录——吉尼斯世界最丑圆吧。再看看那方形,四条边就像是蜿蜒的山路般扭曲。哎,我肯定也要出局了。果然不出我所料,我以“0”票的好成绩成功落选。
我再看了看我画的作品,如果是一个一个画的话,我也不会有这么差的成绩啊。的确,我们做事不能一心二用,要认认真真地对待这些事。就像边扫地边看书一样,不仅地没扫好,书页看得含糊不清。所以,“专注”才是我们学习的“制胜法宝”!
谈规矩作文篇2
俗话说:有规矩自成方圆。但在如今这样一个自由又多变的时代里,那些老规矩似乎不再多么重要了,一个只会遵守规矩的人也会被冠上“循规蹈矩”的名号。那么,老规矩究竟有何妙用?它有何存在价值?它本身是什么呢?
在我们的印象里,一些有文化的人,特别是博览群书、以书为友的人,都有一种特殊的气质,他们温文尔雅、平易近人,说话做事不会让人感到不快。这其实不是知识的魅力,也不是书籍的魔法,是因为他们通过读书懂得了一定的道理,知道为什么要跟别人打招呼,为什么要控制自己插话的欲望,为什么要有选择地消费,而不是任何人从小教导于他,什么事要如何做,而他却不知其所以然。可以见得,一个人要发自内心地遵守所谓的“老规矩”,也要他真正的明白老规矩是什么,为什么要遵守。这不是教导几天就能够轻松做到的。所以,只有真正理解老规矩,才会真正遵守老规矩。而守规矩是一个人自身气质和所受文化程度的直接体现,就如同教几岁的孩子守规矩一样,哪怕他是学会了所有的老规矩,做起来也一样别扭。
在新时代,有些老规矩的确过时了,比如我们所说的“不许管闲事儿”,这话说得严肃,否定得彻底,但仔细想来,什么样的事情叫做“闲事”?这却没有一个基本的定义,是大街上不要随便劝架?还是朋友有难绝对不帮?亦或是路上摔倒的人不能扶?有些“闲事”,却体现了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仔细想来,好像只有在大人看不惯孩子做一些蠢事时,才会提及这样的话语,这句话的意义也就不攻自破了。再比如“笑不露齿,话不高声”,这“不漏齿”恐怕是很难做得到吧!现在和以前不一样,总不能在笑之前还要想着用手捂住嘴,这女生还能勉强做到,如果身为男子汉,还要做这样遮掩的动作,岂不是会被人笑话?那“话不高声”呢?什么叫做不高声?现在说话以使人听清楚为主,这不大声怎么让别人听得清楚明白?每句话都用别人勉强才能听得到的声音说出,还不让人厌烦吗?
老规矩在中国封建时期尤为盛行,但现如今却逐渐被淡忘了,能够重新拾起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我们需要用足够的知识和事实去考验它,用足够的耐心去理解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为它们穿上新装,就如同新年时的除旧迎新一样,用它们崭新的面貌造福新的时代。
谈规矩作文篇3
相信大家都听到过这样的一句话,“没得规矩,不成方圆。” 规矩是对人行为的一种约束力,因为只有按照自然规律法则的人才不同于动物。
一天,星期三的晚上,语文课杨老师对我们说:“我们大家都是要守规矩,我们大家都要用到它,好吗?”好,好!同学们说:我们要在什么时候用到它?我想。后来,我们决定玩一次传话游戏!我们要用什么规矩?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后面我们决定了5个规矩,大家都是推荐同意。
游戏分为3轮,大家很兴奋,一个小组一队,我寻最后的同学充满了希望。
第一轮开始的时候,我早就按不住了,老师话传到第一组同学那,大家一起倒计时3,2,1,开始!在我前排的同学急急对我说了几个字,:“我爱你们”,后面的同学传了多个同学,结果大家都没了原则。
第2轮开始了,我们成绩是第2名,可有人发现了5组织少了一个人,后来不让5组织参加活动,可5组织邓鑫生气的说“为什么,不让参加?”
第3轮开始了,是最有兴趣的,我们让最后的答案组成了一个话:我们要好好学习,才能加快祖国统一,为国这争光。
原来规矩不是死死的,而是快乐的来源,你觉得是吗?
谈规矩作文篇4
有一种规矩叫老规矩。
午休时,只要哪一个同学讲话,被班长告到老师那,老师就会说:“下次不要讲话了,不然老规矩。”你猜老规矩是什么?没错,就是罚抄课文。从三年级起,我们就有这个规矩了。比如:插嘴了很多次就要罚抄;忘带语文书也要罚抄。最高纪录是一个倒霉蛋,罚了两篇,因为他没带语文书又上课插嘴。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因为这是老师的“法宝”。
我们是按照语文书上抄的,谁也不愿意抄《小英雄雨来》,长达1500多字的节选,而老师偏偏就选这篇课文,所以,四年级下册时,我们都很安分。
我还想说说的我的自行车,有一种自行车叫老自行车。
现在,那辆自行车放在老家的阁楼上,已经5年了,但是,我忘不了它。
我7岁生日时,爸爸花500元给我买了这辆自行车,之后,爷爷就叫我骑。肯定避免不了摔跤,有一个地方就凹进去了。不过没关系,我学会了骑自行车。
今年过年在打扫老房子的时候,我在杂物间发现那辆老自行车,我很激动,迫不及待地拿出来。还是那种感觉。虽然骑起来“吱吱”的响。凹进去的地方很明显,但,这是我的第一辆自行车,我不会忘的。
如今我有一辆崭新的自行车,共享单车我也在骑,但是我还是忘记不了那辆老自行车的!
因为老自行车是我的第一辆车,有了它我才学会了骑车。
谈规矩作文篇5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好俗的开头)生活中总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形形色色的事。
在用餐,交谈时礼仪就显得尤为重要。小时候的我们不明白大人们为什么要管这么多。现在我明白了不好的用餐礼仪会影响到别人的心情,和别人一起的时候我特别不喜欢她们吃东西发出很突兀的声音。这种感觉就跟吃了苍蝇似的,可偏偏还没有办法说。直说吧伤人脸面,委婉点吧别人又觉得你是在故意嘲讽她。
以前手拿筷子的姿势不对都会被大人提醒,也会被其他人打趣说他们一家人的姿势和我们的都不一样。一个好的用餐礼仪会让人觉得和你吃饭是一种享受,反之则会让人觉得在受刑。
小时候每次去别人家大人们总是叮嘱个不停,这样不行那样不行。说到了别人家不要在别人家过夜早点回家,不要在别人家吃饭(也因为这个原因后来在别人家不想吃饭,对方就会说我家的饭菜是有毒吗?你家大人不准你在这儿吃饭吗?吃吧他们不会说你的。让人招架不住)
这么多年也不是白活的,慢慢的自己也发现了许多的东西。比如说吃饭时最好细嚼慢咽这条规矩也就让人把“细嚼慢咽”做成了拖拖拉拉。其实细嚼慢咽也是可以吃快点的,只需要在嘴巴嚼的时候嚼快些,虽然会有些累可是累了也就不想吃了可以增加饱腹感,还可以减肥。
在客桌上吃饭夹菜也是一门学问,你夹菜最好就只夹自己面前的菜(转动的餐桌自然除外)因为远的你够不着。站起来或身子趴在桌子上都是不礼貌的,去别人家吃饭时要等主人家落座后才能开始吃。自己家要尽到做主人的责任,还有就是夹菜时不能从别人的手下穿过(以前为了节约时间我就做过这样的事)。
在和人交流的时候一定要落落大方,尤其是长辈问话时声音一定要大,不要装什么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的说话柔柔的软软的像小蚊子一样,气质不是谁都模仿的来的。东施效颦只会让人觉得你有些小家子气上不得台面。
好了晚安!
谈规矩作文篇6
中国自称是礼仪之邦,可不讲规矩的行为的确随处可见。就以我校的食堂为例,每天中午买饭,排队者寡寡,插队者众多,场面混乱至极。
中国为什么会自称是礼仪之邦,无非是历史悠久,以礼为重的传统源远流长,多少历史故事的核心是礼,多少历史人物因重礼而名垂青史。可听清楚了,那是历史的,是传统的。不是现在的。
现在的中国礼仪已是消亡殆尽了。且先不说规矩,平时国人挂在嘴边上的尊老爱幼之类的传统美德又保持得如何呢?报纸上经常会有不孝子孙的报道,电视上也会有父母儿女对薄荧屏,昨天竟有一则一青年不给老人让座还打伤老人的新闻。我们不能够再躺在祖先的精神财富上做美梦了!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不一样,不继续创造发展,立即就会消失。而创造发展的基础是传承,是对下一代进行教育,教育他们去做小事,做实事,而不是说大话、空话。
而这些小事、实事就应是守规矩。中国古代的礼,很大一部分就是对自身行为苛刻的规范。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中,去进行苛刻的广泛规范已不合适了,况且还需要强烈的自觉性。但基本的规范还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保证,是灿烂礼学文化在现代的体现。试想若是排队时每个人都“通往直前”,而不是按序排队,最后带来的恐怕只是无谓的口角与争斗,而不是时间的节约了。
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我从不插队,不随地乱仍废物,因而觉得心里很平静。而不守规矩在带来一时之便后,难道不会带来不安?如果众人都排队,你一个插队,大家不屑的目光不会让你如有针刺吗?但若反过来,人人插队,这就会成为风气,所以良好的规矩是需要环境慢慢改善的。
在做到这一点规矩之后,在你做事能够自己心安之后,才会有足够的自觉去苛刻地规范自身的行为,向礼的方向迈进,这也是中国重建礼仪之邦的必由之路。一句话:重实事,少说教;先规矩,后礼教。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谈平等演讲稿6篇
★ 谈友情演讲稿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