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完优秀的事迹材料之后我们的内心会受到很大的鼓舞,事迹材料的研究可以推动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发展和进步,以下是高中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优秀第一书记事迹材料5篇,供大家参考。
优秀第一书记事迹材料篇1
xxx,男,汉族,大专学历,中共党员,现年39岁,1996年12月在部队服役,2010年1月转业后安置到xxx市xx县交通运输局工作,2015年8月向组织主动请缨到xxx乡xx村担任第一书记。
xxx乡xx村位于xxx乡东南部,省定贫困村,辖9个居民组,耕地514亩,林地21000亩,267户975口人,其中贫困户130户421人,已脱贫103户359人。
三、拓宽渠道,调整产业,当脱贫致富的引路人。该同志深深牢记村民如何增收是脱贫的关键,先后带领村民到本县、赴外市5次进行产业发展观摩学习,6次组织产业发展技术培训,打破群众惯性思维模式,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引导全村群众每年稳定发展食用菌230户200万袋,带动108户困难群众户均增收2万元;发展猕猴桃种植136户450亩,并发展林下经济,中药材套种200亩,可带动80户困难群众有稳定增收项目;栽植核桃8400株,130户贫困户共栽植连翘7.5万株;发展兰花种植10000株,可带动22户困难群众户均增收4000元;发展大鲵养殖业,养殖大鲵1000尾。同时,帮助该村成立猕猴桃、食用菌、兰花合作社3个,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贫困户实现了户户都有3个以上长短结合的脱贫项目,为全村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为民服务,实心实意,当农民群众的贴心人。该同志始终做到主动倾听群众呼声,扎扎实实为群众解疑难,办实事先后争取资金1500余万元,从各个方面改善该村基础设施:争取资金60万元高标准修建了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和标准化卫生室;争取资金112万元建设150kw光伏发电项目,已并网发电,年发电收入15万元,扶持贫困户30户,户均增收3000元,村委终于有了集体经济;争取资金500万元积极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对村级4.4公里道路进行拓宽升级改造,修筑护路坝3公里,路基已全面完工,6月份铺设柏油;争取资金260万元修建月子沟口大桥,已完成桥台建设任务;争取资金70万元对全村3公里河道进行清理整治,河道变得既整洁又畅通;争取资金50万元对村党群服务中心再次升级改造,变成冬暖夏凉经济适用两层小木楼,各项服务进一步完善。争取资金450万元对全村150户居民房屋进行特色民居改造,已完成50户,得到群众一直好评;争取资金12万元修建旅游公厕2所;争取资金4万元安装监控,加强该村平安建设;争取资金15万元为村里配备移动式垃圾箱10个,垃圾清运车1辆,实现了垃圾集中收集,集中清运;同时,本着“搬穷窝、斩穷根、换穷业”的扶贫工作思路,立足拔穷根,动员搬穷窝,使55户177人享受了异地搬迁扶贫政策,已搬迁41户145人;争取市人行扶贫政策,2016年确定该村为金融扶贫试点村,率先在全市推进金融扶贫工作,完成了全村130户贫困户和131户非贫困户的基础信息采集,档案资料整理,信息录入和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已为贫困户办理小额贴息贷款57户285万元,解决了贫困户产业发展无启动资金的难题,为全市开展金融扶贫工作做了标杆,目前,该村基础设施基本达标,贫困群众脱贫愿望强烈,“两委”班子团结向上,全村上下和谐稳定。付出总有回报,该同志的工作业绩受到各级领导一致肯定,得到群众普遍赞誉,先后多次被县和乡党委政府表彰为“优秀驻村第一书记和优秀共产党员”。
优秀第一书记事迹材料篇2
优秀第一书记事迹材料篇3
优秀第一书记事迹材料篇4
被残疾人称为好帮手、贴心人的县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阙柳松同志,1991年至1994年曾兼任第一届县残联理事长,1998年5月,一纸调令又将他调到残联任理事长。到残联后,他所面对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但他很快进入了角色。功夫不负有心人,阙柳松同志带领全县残疾人工作者实施的松阳县残疾人扶贫攻坚工程得到了组织和社会各界的认同:2001年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等国家部委评为全国残疾人扶贫工作先进单位。6年来,他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怀着对残疾人,特别是被贫穷的锁链羁绊着的那些贫穷残疾人的一片诚心、爱心和热心,竭尽工作,默默奉献,连续几年被评为县级先进工作者。他,是一位古道热肠和充满事业激情的扶残帮困工作者。到残联后,阙柳松同志是怀着对残疾人的深厚感情投入到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中去的。带着这种感情,使他产生了为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奔走呼号的源源动力。刚巧在1997年县残联开展了一次全县贫困残疾人调查工作。当时,松阳县乡镇的贫困人口多,家境贫寒的残疾人也多。据调查统计,全县有贫困残疾人2950名,占全县贫困人口总数的46%。面对众多贫困的残疾人,特别是在下基层时听到那些连温饱都成问题的残疾人那强烈而悲切的呼声时,他的心灵被震撼了,一种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油然而生,深深感到自己肩上的重任,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竭尽全力帮助贫困残疾人摆脱贫困。由于当时县残联是个不起眼的小单位,资金相当缺乏,扶贫资金就更不用说了。面对如此困境,他深知残联一个单位的力量是渺小的,恰似一滴水珠,沧海一粟,只有数不尽的水珠汇入扶贫攻坚计划的大海,才会产生翻江倒海的力量。于是,他把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作为实施该计划的突破口来抓,运用电台、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介,宣传实施残疾人扶贫攻坚计划的主要内容及意义。为了筹措残疾人扶贫基金,他多次跑县委县政府找领导。他积极主动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动了县委县政府的领导,1998年8月县委办县政府办联合发文件号召全县干部职工开展了向残疾人扶贫解困基金捐一天工资,献一份爱心活动。他的真诚,他的耐心细致、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也感动和激发了全县广大干部职工节省下自己的一天工资将爱心献贫困残疾人的热情,加入扶残助残的行列。这次捐款,为扶持残疾人打下了基矗同时,发动机关部门和企业单位与中小学校的贫困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结成长期帮扶助学对子,这些学生每学年人均能得到600元的捐助资金,保障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大东坝镇二滩坝村一位近不惑之年的盲人梅立科,从小双目失明,而妻子是个精神病人,女儿又不是亲生的,家庭经济毫无来源,是乡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1998年10月,阙理事长知道这一情况后,让工作人员找上其家门,并亲自与大东坝镇领导协商,送他去参加了盲人按摩培训。如今,老梅在残联的帮扶下开了家盲人按摩院,生意日益红火。面对阙理事长的帮助与支持,他感慨地说:阙理事长是我生命中碰到的最重要的人,没有他,我真的以为这个世界永远是黑暗的。多年来,阙柳松与残疾人广交朋友,建立了血肉、鱼水关系。他的真情深深触动了松阳的残疾人,他们有话愿跟他讲,有困难愿找他帮忙,都把他当成贴心的娘家人。这种真情,是最撩人心弦的。他,是一位对工作孜孜不倦和富有奉献精神的扶残帮困工作者。阙柳松同志干工作有一股子拼劲,凡熟悉他的人都说他是个实干家。他常说在其位,谋其政,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好。经过他的努力,县政府相继出台了残疾人优惠政策、扶助残疾人若干规定及残疾人扶贫攻坚计划,形成了县乡两级残疾人服务社的组织网络,以上措施办法的出台,为残疾人扶贫攻坚计划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矗通过政策扶持,残疾人真正得到了实惠,有1248名贫困残疾人享受减免照顾,残疾人的整体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逐步提高。1998年以来,残联围绕扶贫计划的总体目标,根据松阳县的山区特点,通过万人结对、万人种养、共奔小康及进千村万户、扶贫奔小康等扶贫行动,走出了一条有松阳特色的扶贫之路。期间,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贫困残疾人的状况,先后开展了三次全县性的贫困残疾人情况调查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调查。在调查过程中,阙柳松同志爬山越岭,走进千家万户,有时要走山路30多华里,晚了就在残疾人家中住宿,与残疾人同吃同住,有时一住就是几天几夜不回家。在扶贫帮困的路子上,阙柳松认为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如果让更多的残疾人学得一技之长,则可以带动一大批人勤劳致富。于是,他想方设法开展送科技下乡扶贫活动,每年免费在乡镇举办3—4期残疾人科技培训班,组织残疾人进行香菇、名茶、干水果、蔬菜类的培育管理,畜禽类的养殖技术以及电器维修、缝纫、理发业和工艺品加工等内容的培训。广大残疾人通过培训,掌握一技之长,走上脱贫致富路,我县的残疾人开发的种养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了以点带面,辐射带动更多的残疾人走上致富路,先后建立了6个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各乡镇涌现了各行业的致富典型。西屏镇西坌村的残疾人杨裕宗开发的养殖基地,每年养猪出栏商品猪500多头,养鱼60亩,还搞山地开发水果,生态种养,年收入可达3万元,并带动6名贫困残疾人脱贫;三都乡酉田村残疾人叶木生是在县残联扶持其2000元资金开始开发起来的水果基地。在建此基地过程中,阙柳松理事长亲自为他送资金、送化肥、送苗种。通过几年的发展,小额信贷资金累计达68.7万元,并开展了一帮一、众帮一等结对扶助活动,扶持3223名贫困残疾人从事种养业、手工业和家庭副业,贷款回收率达98%。
优秀第一书记事迹材料篇5
岳庄村位于西李村乡东南部,距三门峡市区80公里,是省级贫困村。群众生计主要以外出打工、养猪或种植粮食作物为主。
2015年7月份,按照组织的安排,我到西李村乡岳庄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工作以来,在陕州区委、区政府,区委组织部、区公安局以及西李村乡党委政府等单位的领导、关怀和支持下,我和岳庄村"三委"班子一齐团结奋进,扎实工作,采取多种渠道提高党员干部素质,筑牢了岳庄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累计利用扶贫政策投入资金227万元硬化了通往东山村民组、古道村民组、寨上村杨].1mi.net[家沟村民组三条道路和一座漫水桥,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拓宽了岳庄村街道,安装43盏太阳能路灯,美化亮化了岳庄街道;投入资金360万元种植连翘和香菇、蔬菜和建设配套设施和水利附属等设施;投入66万元建村卫生室、村室、文化广场和增加幼儿园玩具,使岳庄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投资13万元种植650亩油菜,为西李村乡万亩油菜景观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拍摄《舌尖上的陕州—岳庄红薯粉条》并在微信、腾讯视频平台上宣传,提升了岳庄红薯粉条的知名度和销售量;成立桃源种猪养殖合作社,投资1000万建成一座占地30余亩集育种、繁殖、保育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种猪繁殖基地,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目前,岳庄村的贫困户已由2015年的178户576人缩减到45户115人,主要做法是:
二、转变观念、培育支柱产业
根据岳庄村村群众生计主要靠外出打工、养猪或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的实际,一方面是在三门峡市公安局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与市、县劳务培训部门和相关务工企业联系,组织部分群众三门峡市区打工,提高群众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是深挖村情,走出一条大力发展山场经济和绿色经济的道路。首先是大力发展连翘种植,申请到户增收项目20万,发展50户250名群众在耕作难度较大的山上种植中药材连翘1000亩,起到了即可防止水土流失,又可增加观赏价值,还能节省劳力,更能增加群众收入的一举四得的效果;其次争取土地整理项目,对东山、下山组、岳庄村三四组、上河村民组符合条件的380亩坡地进行土地整理,进而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广种植油菜、红薯等经济作物。再次大力发展香菇和蔬菜绿色经济,在我的鼓励下,张宝峰等6户群众于2015年12月建大棚11座种植香菇7万余袋。2016年,仅香菇种植一项,就为6户群众带来30万元的纯收入。2017年,在西李村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在岳庄投入331万元建香菇大棚100个、蔬菜大棚各86个及香菇配套设施、蔬菜大棚水利配套设施、冷库等项目,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的热情日渐高涨。
三、搭建网络销售渠道,心系冷暖惠民生。
在西李村乡率先利用"互联网+"模式,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业务。2015年至今,利用传统的销售渠道和"互联网、微信"帮助群众销售小米1500余斤,土鸡蛋1200余斤,粉条11.5万余斤,菜籽油4500余斤,西瓜13万余斤,萝卜5万余斤,白菜2.5万余斤。群众销售农产品渠道得到了进一步拓展,收入得到了大幅提高。
在帮助群众解决农产品"难"销售的同时,群众生活是否安心也是我一直放不下的事。2015年以来,我先后拿出35000多元,帮扶救助困难户王蒙蒙、张五宝各500元;帮助李丹丹1500元助其安心上学;帮助刘线涛办理残疾证;拿出30000元帮助贫困户王相武种植香菇;购买礼品到陕县医院、黄河医院看望马点群、张治礼、杨春华等四位病人;拿出600元钱给张素妮做核磁共振,检查出困扰张素妮6年的疾病(脑膜瘤),并帮她获得12600元的保险救助;给岳庄村18岁以上的515名村民办理了意外伤害险。
任职以来,我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离组织的要求和群众的期待尚有差距,主要表现在:农村基层工作经验不够丰富,引导农村产业发展的思路还需开拓,跑项争资力度还要加强,农村落后基础设施亟待解决等。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