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范文网 >作文大全

返家乡的心得7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心灵感悟和体验,心得体会是一种思维的延伸,让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更加灵活,高中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返家乡的心得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返家乡的心得7篇

返家乡的心得篇1

虽然回家的次数不多,但是每次回家我都会有不一样的体验。总的来说是,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家乡一点一点的在变化着。记得家乡以前的黄泥路已经渐渐的退去,一条条新建的水泥路已经通到了家门口,路上也添加了照明灯,晚上出门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黑漆漆的一片了。

童年的时候,在家乡玩的最多的是泥巴和各种昆虫了;穿的衣服大多是亲戚邻居给的,衣服上还有些小破洞。现在,连小学生都知道手机上网,聊qq,打手机游戏;穿的也是爸爸妈妈新买的衣服,新颖,漂亮。

在“食”的方面,从最初的“填饱肚子就算富裕人家”。现在,吃的每餐至少都有肉类了。而且也经常有“加菜”的节日可以过。

在以前,家里有辆单车都是很不错的了。然而现在,在路上看见的不仅是自行车了、更加多的是电动车和摩托车。

现在,家乡住瓦房的也少了,住的基本都是楼房。几年前人们很少装修,但现在基本都装修的很漂亮,而且室内装璜考究、设施齐全、美观舒适。家用电器也越来越多了,比如: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等家用电器已不再是奢侈品,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小助手。

村里的小学已经装修一番,并且规模也比以前大了许多;学校里面新增了篮球场、塑胶跑道、还有学生饭堂。课室的桌椅不再向以前的了,黑板不再是以前的木板了。总的来说,很贴近现代化教育了。

现在家乡卫生条件改善,卫生所增多,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医疗设施也相对齐全。

从泥路,到水泥路;从瓦房,到楼房;从生活困苦,到逐渐改善,再到如今的经济宽裕。看着家乡的改变我感到很高兴,我也确实感受到了我家的幸福生活在蒸蒸日上的发展着,我感到很欣慰。

返家乡的心得篇2

相隔20年,家乡的变化将会有多大呢?我坐在回家的车上,静静想着这个问题。

下车后的景象让我大吃一惊,家乡的任何事物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楼房和街道都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这里的。街道原来虽然是非常热闹,但是,却非常的乱,人和车流都在一起,必须非常的小心才可以,可现在的街道不仅热闹,而且人们都非常的有秩序,把车流和人群都分开了。地面十分的干净,没有任何的垃圾,而且每隔几米还会有一个垃圾桶,扔垃圾方便多了。不和以前一样扔个垃圾还要跑很远去找垃圾桶。街道上建立了许多的吸烟室,让想吸烟的人到里面去吸烟,这样就保护了环境,又满足了一些人吸烟的需求,还维护了人们的健康。街道周围的店铺像做了一次大大的清理,所有的劣质小卖部都关门大吉了,取代它们的就是一间间的吸烟室,丝毫没有占据任何地面。在街道上随便选一家饭店走进去,你就会发现,那里的地面干干净净,一点尘土都没有,并且每一家店铺都配备上了高科技,原来的时候去饭店点几个菜,最快的也要20多分钟,可是现在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上菜了。

我的家里面也有了很多的变化,家里早就被装修过了,一尘不染,以前的家具全部都被现在了高科技产品所取代,脏乱的地下室也被装饰了一番,变得既敞亮有宽敞,比原来的好多了,地下室里的物品没有了尘土,被擦拭的干干净净。家里的楼层也高了,但是安装了电梯。

街道上变干净了,买劣质产品的商店也都消失了,新的吸烟室取代了空余的地盘,街道上的人和车流也分开了,不再会发生危险了。许许多多的居民楼都增高了,下面的地下室和家里也都进行了高科技装修,变得焕然一新,这就是20年后我家乡的变化。

返家乡的心得篇3

今天,我做了一回记者就家乡变化的问题采访了奶奶。

奶奶说:“要说家乡的变化啊,那可真是太大了。就先说说吃吧。以前,能吃口饭就心满意足了,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更别说吃肉了,哪有现在吃得好啊。你看现在的人特别注意营养均衡,饭菜不仅荤素搭配,而且尽量色香味俱全。”

我点了点头,然后又问:“穿的方面有什么不同吗?”奶奶喝了口水,接着说:“当然也有很多变化了。你看现在什么款式的衣服都可以买到。以前可不是这样。那时候穷啊,哪里有钱买衣服。我给你爸爸做了一个袄,你爸爸穿完,你姑姑穿,你姑姑穿完,你叔叔穿。一件衣服穿了好几年。你姑姑上学的时候,也总是穿亲戚家不穿的衣服,直到工作以后才自己买衣服的。”

“交通工具也不一样了。”还没等我问,奶奶又接着说:“以前,最常用的就是平车。这年头多省事啊,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车,还有小轿车。出门就有公交车,不想挤公交,还有出租车。”“是啊,我听姑姑说她上初中的时候,一个小人儿骑着一辆大架车子,她那时候的.梦想就是有一天能有一辆小架的车子,谁能想到她家现在已经买车了啊!”我接着说。

“那还有什么变化吗?”我又抛了个问题给奶奶。奶奶想了一下说道:“以前要是有人生病了,都没办法。要是得了什么大病,就只有等死了。现在医学多发达,打针挂水就不用说了,还能在脑袋上动手术呢。你说神奇吧?像你们这些孩子哪能体会以前的生活的苦啊。不好好上学,不听话,只想着玩,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我觉得我没白当这回记者,我知道了家乡巨大的变化,我还明白了,我是个幸福的孩子,我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返家乡的心得篇4

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传承着古老的风俗,让我们这些炎黄子孙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

我的家乡在秀山,这是有着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风俗。我的家乡就像小草一样不起眼,但我们依然爱着我们这个不怎么起眼的家乡。

过春节是我们一年之中最重视的节日,二十三的时候,我们必须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不落一粒灰尘。大人们忙碌的准备着过年的食物,有鸡、鸭、鱼、白菜、蘑菇、年糕﹍﹍二十七八的时候,大家都在准备对联、年画、火炮——大家都沉静在喜悦之中。

除夕的来到给我们带来了忙碌之中,大人们准备晚饭,小孩子们准备着穿新衣。这天还得吃团圆饭,除非万不得已,必定回家吃团圆饭。吃晚饭了,爸爸就在外面放起了鞭炮,伴随着鞭炮声吃了晚饭。据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物,每当三十的时候都要来,年怕红,人们便在门上巾上年画,柱子两旁贴上对联。因此有贴对联、年画之说,年还怕放鞭炮的声音,因此有放鞭炮的习俗,以后的每一年,都把三十定为除夕之夜。

吃完晚饭后,我们去扫墓,要带上纸和香,在死去的亲人面前,然后拿着香深深地鞠躬,插在亲人的坟墓前,再烧一些纸钱给他们,便让亲人保佑我们在新一年中顺顺利利、健健康康的。

扫墓后,我们便回家,听奶奶说,今天鞭炮声不许间断,还要守岁。除非很小的孩子,全部都要守岁。爸爸在黑夜中点燃了烟花,红、黄、绿——冲上天空,把黑夜之中添了几分色彩。这时,长辈给我们钱,被称为压岁钱,我们小辈要给长辈一些祝福,长辈便给我们小辈一些期盼,让我们在新的一年中快乐成长。

渐渐地,夜更深了,大家跟电视上说:“五、四、三、二、一”,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大家相互说:“新年快乐!”

大年初一时,这天不能扫地,应把扫帚收起来,垃圾不能倒,积起来,叫“积金”。奶奶告诉我们,这天不能打人,不能哭,还不可以说脏话。早上的时候,不能吃饭,只能吃面食。吃了早饭后,有一部分人去拜年,有一部分人在家接待客人。

初三初四的时候,嫁出去的女儿双双回娘家,提着大包小包,瓜子、水果、营养品——礼轻情义重。

元霄节到了,和春节有得一比。大街小巷都挂满了彩灯,照亮每一个黑暗的角落。这天晚上要吃汤圆,有芝麻馅的,花生馅的——

元霄节结束了,大人们又开始干活了,我们小孩子又该上学了。

这就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春节,这是多么让人难已忘怀的节日啊!

返家乡的心得篇5

细碎的桂香微微颤动着家乡的味道,在周围荡漾。

——题记

大朵的玫瑰绚烂地绽放,那浓郁的味道,每日快奏的生活,热情,而富有活力,在这香味之下,我早已忘记了家乡特有的味道——直到那个团圆的节日。

那是一个温和的午后,阳光懒懒地在家乡上方流淌,家乡也一样,慵懒地洒上了桂花香水的空气中沉酣……

我回到了家乡。

一进那方小院,便望见了院中桀然微笑的桂花,连那枝梢都在午休,可她们依旧应对着我,恬静的笑着。

我坐在桂树投下的阴影旁那片巨大的阳光中,家乡独特的味道肆无忌惮地弥漫在周围,甜甜的桂香浸润着身体的每一个细胞。

我就一向在这桂香中静谧地坐着,认凭那细碎的香味落满衣衫,却依旧不去拂落它们。忘了有多久,没有如此的安静之下度过午后;忘了有多久,一向沉浸在玫瑰一样热烈的生活中;忘了有多久,家乡这独一无二的淡淡香味被抛至脑后。

我就在这静的香中坐着,看着它们簌簌地落满掌心。我不愿将这来之不易的香味再次从手中洒落,便将它们装在一个透明的瓶中。透亮的瓶子闪亮亮地映出那些细微香味的影子,他们在瓶中,挨挨挤挤地,我明白,那是一种属于家乡的喧闹,属于家乡的味道。

我塞上瓶塞那家乡的味道便永久地被珍藏其中,不会再一次地,从手心溜走。

我又一次地离开了家乡,带着家乡的味道,一齐离开。我挥手朝那棵桂花树道别,风拂过,细碎的桂香落了一地,那是家乡的味道……

如今,那瓶桂花依旧在我身旁陪伴,无需打开瓶塞,那淡雅的味道就弥漫在周围,甜甜地。

因为,我明白,那是最美的香味,不一样于那玫瑰,它是家乡的味道……

返家乡的心得篇6

我的家乡——枝江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是江汉平原上的一颗明珠,被人们称为“鱼米之乡”。它有肥沃的土地,有长江水的滋润,有勤劳智慧的人民,正一天天走向繁荣和昌盛。

听爸爸妈妈说,在他们小的时候,枝江并不繁华,它是一个农业支撑的小县城。城区的面积不到现在的一半,窄窄的马路被梧桐树遮挡着,两边尽是斑驳的两三层小楼,零星有些小摊点摆在路边,来来往往的三轮灰蓬“麻木”是小城里的“出租车”。城中的五柳公园就是一个池塘环绕的小土坡,密密麻麻长满了树木,是当时老人们休憩的地方。妈妈说城里最热闹的地方叫丰坪巷,其实就是许多十平方米左右的小棚聚在一起的,窄窄的巷子两边挂满了五颜六色的服装,是人们最爱逛的地方,所以总是拥挤不堪。

今日的枝江,在我眼中是一个舒适、美丽、富有现代气息的小城。

城市的北面新建成了火车站,汉宜高铁从这里通过。火车站高大宏伟。灰白色闪亮的墙砖、明晃晃的玻璃将两层高的宽大的站台装扮得特别富丽,房顶正面“枝江北站”四个鲜红的大字的阳光下闪闪发亮。每当我走出站台,迈进那银灰色漂亮的“巨龙”时,心中就会涌起一股自豪感。

城市中央的五柳公园是我最爱的地方。进门是一座古朴的石拱桥,桥边,一个汉白玉雕的仙女正在翩翩起舞。青石板路从这里展开怀抱,伸进绿荫环绕的小山上。小山的周围环绕着碧波荡漾的人工湖。湖面上有很多游船,有的像天鹅,有的像鸭子。湖面上有三座石拱桥分别通向东、南、北面,湖心有一个画舫般的楼阁,夜晚在彩灯的装饰下宛如仙境。公园西面有一个大广场,每天游玩、跳舞的人不计其数,热闹非凡。

最热闹繁华的还是中央商业区。国贸商场人潮涌动,肯德基里欢声笑语,七星广场环境优雅,恒泰购物街美食飘香。好一座宜商宜居的现代小城啊!

站在阳台远眺,夜色中穿梭的车流,像萤火虫汇成一条发光的长龙;霓红灯的变幻闪烁;给城市披上了五彩缤纷的衣裳。我多想融进这万家灯火之中,也用自己的光和热去装点我的家乡啊!

返家乡的心得篇7

我出生在云南边疆一个偏僻的小镇,由于山高坡陡,与内地隔绝,被人们称为”江外”,”江外”成了家乡贫困落后的代名词。

红河流域

在清朝年间,一个名叫陆方的内地铜矿老板到荒芜人烟的”江外”寻找铜矿,他带着两个助手,骑马顺着红河一路探矿,走了一个多月之久,陆老板毫无收获。一天,陆老板和两个助手在返程途中,突然看到一只野羊在山沟中的泉水边喝水,野羊突然发现了3个陌生人,向一条山岭上飞奔,陆老板3人奋力追赶,从红河岸边赶到了一座郁郁葱葱的山顶,陆老板突然被一块石头绊倒,他拾起那块绊脚石一看,凭着他多年的经验,他惊喜地对两个助手说:“你们看,这是一块含铜量较高的矿石。”他用随身带着的锄头挖了挖地上的石头,他高兴地大喊:“我终于找到铜矿了!”

没多久,“江外”的这座山岭不但有了人烟,而且还兴建了一座铜矿,以老板姓名命名,取名“陆方铜矿。”

铜矿坡脚

陆方铜矿历经近百年,生意火红。陆方铜矿开办不久,吸引了建水、通海、石屏等内地汉人到陆方铜矿从事开采冶炼,并在这里安家落户。

在铜矿附近,居住着五六个彝族小村寨,自称仆拉人(彝族支系)。不少到陆方铜矿打工的小伙子们便娶仆拉女为妻,生儿育女。

陆方铜矿的人气渐渐旺了起来,工人们盖了住房,娶了媳妇,男人冶炼,女人种山地,居家过日子。

从此,有了陆方铜矿,就有了迤萨。迤萨成了汉彝杂居的“江外”小镇。

“小上海”美称的迤萨古镇一景

到了清朝晚期,陆方铜矿因生意不景气而停业,陆老板第四代孙共6个大家庭50多人迁居昆明,弃商从文,日子富足,还出了举人。

陆方家族走后,迤萨没了铜矿,迤萨人的生活陷入了贫困。为了生存,迤萨人就开荒种地,每家每户都有大片大片的土地,种上玉米、花生、棉花、高梁等作物,虽然生活清苦,但可以养家糊口。当时,男人们种地,女人们在家纺纱织布,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清咸丰3年(1853年),部分商人和失业矿工迫于生计,互相合股赶着过去驮矿专用的骡马到勐野井(今普洱地区江城一带,与越南、老挝接壤)开采盐矿,将土制食盐用马帮运到中(国)越(南)、中(国)老(挝)等邻国边境以物易物,换回当地土特产到石屏、建水、蒙自一带销售。此举虽然对迤萨经济有所促进,但勐野井地处瘴疾之地,人马病死较多,为了生存,迤萨人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迤萨古镇东门楼

到光绪17年(1981年),迤萨商人杨洁、杨秉、姚开、孙重、周绍等人合资开设“天佑详”商号,把土杂百货驮运到缅甸、老挝、越南边界销售,购回当地的象牙、鹿茸、虎骨、熊胆等贵重药材和鸦片等商品回国出售,开创了迤萨人赶着骡马出国经商的创业史。随着国外商路的不断开通,迤萨人在国外旅居做生意的人日益增多。到民国初期,迤萨人在国外定居经商的主要国家是:老挝的琅勃拉邦;越南的莱州、河内;缅甸的马坑山、景栋、仰光;泰国的曼谷、清迈等。

民国20年(1931年)后,侨居老挝桑怒的迤萨人达百余户,开店、摆摊者甚多,形成一条迤萨街,生意兴隆。在长达100多年的时间里,迤萨人一代又一代赶着骡马,不畏艰险,用鲜血和生命开辟了一条条通往东南亚国家的商路。迤萨人把这条商路称为“走烟帮”、“下坝子。”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迤萨人到老挝经商最活跃的时期。当时,男人到老挝经商挣钱,女人在家生儿育女,赚了钱的男人从国外驮着金银财宝回来,有了钱的人家从通海请来建筑师,建盖了一幢幢中西合璧溢金流彩的四合大院,木料选用当地最好红椿树做屋架,灰瓦青砖,雕梁画栋,十分气派。有钱的迤萨人不仅房子盖得漂亮,而且还到河坝傣族地区大量购买良田,租给当地傣族群众种植,以谷抵租,分边收取,各分一半。

古镇一景

当时的迤萨,男人们穿着时髦的马褂,妇女们穿旗袍锦缎,亮丽多姿。部分经商大户还到昆明卖房开了商号。迤萨被人们称为“小上海”、“小香港”,成为“江外”一颗灿烂的明珠。

但是,迤萨人“下坝子”“走烟帮”却有一把说不清理还乱的辛酸泪,迤萨人在经商途中,经常受到盗匪的抢劫,有的被盗匪枪杀,埋骨异乡。为了继续把这条发财路走下去,迤萨人前仆后继,为了防卫盗匪的抢劫,组织了武装马帮,个个配带枪支,遇有盗匪抢劫,就开战,迤萨人敢打敢拼,接连打了几次胜战,名声大振,从此,盗匪见了迤萨马帮,不敢抢劫,闻风逃窜。

迤萨马帮虽不怕打仗,但怕疟疾,此病一来,无法抗拒,不少迤萨人就在途中染上疟疾死亡。有的才结婚不久,不知爱妻是否有孕,就因疟疾死于非命。

迤萨女人尊从“三从四德”,从一而终,不嫁二夫。在那个年代,迤萨流传着“三多”的说法,即金子多,银子多,寡妇多。虽然“下坝子”“走烟帮”商途险恶,在当时,这是一条养育迤萨儿女的发财路,而且是唯一的一条生存之路,迤萨人冒死继续往前走下去。

迤萨吃水十分困难,有桑叶井、水消井、白能井、安帮井等几个井泉;寨内有大观塘,东门塘,小寨塘等几个水塘。遇有天旱少雨时,迤萨人排队到井边守水,一挑水要守上半天的时间。烧柴也很困难,要到10公里以外的山上才能砍到柴禾,背一背柴禾需要一天的时间。到了夜晚,家家点煤油灯或自榨的桐油灯。那时,虽然迤萨人比较富有,但无水无电无公路,迤萨仍然是“江外”一个十分闭塞的小镇。

今日迤萨

1951年5月,迤萨解放建立了红河县人民政府。当时,“下坝子”“走烟帮”没有赶得回来的100多个迤萨汉子滞留在了老挝,他们在当地娶妻生子,重新成家立业,直至改革开放后的1984年才沟通了信息,陆续回乡探亲。

30多年杳无音信,如今见面已经物是人非,原来二三十岁的汉子如今已成为五六十岁的老人,年长一点的更是满头白发,相见不敢相认。有的在国外已经去世,有的在家乡的妻子已经去世,只有儿孙们相见,相抱痛哭,场景催人泪下。

在“江外”,迤萨已成为云南较有影响的侨乡之一,至今,约有近千户1万多人侨眷侨属分布在东南亚18个国家和地区,一代接一代,子子孙孙,迤萨人的血脉在东南亚一带渐渐壮大。

斗转星移,迤萨从陆方铜矿起源发展至今,历经了200多年的历史,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迤萨建设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居民户由解放初期的400多户增至2万多户,人口由不足2000人增至6万多人(含勐龙),城区方圆不足1平方公里增至近6平方公里,多数人家住上了新房,家家喝上了清悠悠的自来水,公路四通八达。

迤萨观塘小花园居民

迤萨至蒙自;迤萨至石屏、元江,已修通了高速公路。迤萨人通过办工厂、开商店、搞运输、发展建筑等行业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人民安居乐业,年轻漂的媳妇们高兴地说:“现在我们多幸福啊!不再像我们的奶奶那辈人一样,为“下坝子”“走烟帮”担惊受怕,提心吊胆过日子,迤萨的妇女们不再为成为寡妇而担忧,我们能够生活在今天的迤萨,多么幸福啊!”

上世纪末期,一个侨居美国的迤萨老人,生前立下了遗嘱,要求儿孙们等他死后把骨灰盒运回中国迤萨老家安葬,儿孙们依老人之言照办了。在美国,已有2个华侨老人由儿孙们将骨灰盒空运回国到家乡安葬,实现了“叶落归根”的愿望。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我家乡的作文600字8篇

回家乡的作文最新6篇

我的家乡的水作文8篇

我家乡的作文600字推荐8篇

我爱我家乡的小河作文8篇

我家乡的秋作文800字最新8篇

我家乡的秋作文800字通用6篇

家长教育孩子心得体会家长教育孩子的心得精选7篇

家长教育孩子心得体会家长教育孩子的心得模板7篇

党员教师观看榜样7心得体会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71497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