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好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资源,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进度,高中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蜡烛舞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蜡烛舞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各种各样的蜡烛,说出蜡烛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2、能主动参与到自制活动中,并体验成功的快乐。
3、初步了解蜡烛燃烧与空气的关系,对此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活动准备:
蜡烛若干、透明玻璃瓶若干、玻璃口杯一个、蜡烛幻灯片、自制蜡烛模具若干、蜡芯若干、音乐。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欣赏烛光,引起兴趣。
1、教师带领孩子进入教室,一起感受美丽而又温馨的烛光。
2、引导幼儿观察点燃的蜡烛,说说自己看到的有趣现象,如:滴下来的蜡烛油像眼泪,而且有点烫;小火苗会随风“跳舞”。说一说小火苗像什么呢?(像星星、像花蕊、像太阳、像萤火虫……)
3、引导幼儿用自己的动作来表现烛火的样子。
二、通过观看幻灯片以及各种各样的实物蜡烛,让幼儿了解蜡烛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1、请小朋友们来看一看幻灯片,欣赏美丽的蜡烛。
2、教师请幼儿共同来欣赏各种各样的蜡烛实物。
3、引导幼儿说出蜡烛的用途,谈谈自己在什么时候用过蜡烛?(停电的时候、过生日的时候、打灯笼的时候……)
三、教师与幼儿共同自制蜡烛。
1、教师介绍材料:溶化的蜡、蜡芯、模具。
2、教师介绍制作过程。
(1)幼儿挑选自己喜欢的模具。
(2)幼儿取一根灯芯放入模具内。(要求:蜡油不能高于蜡芯)
(3)将溶化的蜡用勺子舀入模具内,凝固即可。
四、游戏《蜡烛的熄灭》。
1、请幼儿讲一讲应该如何点燃蜡烛。(火柴、打火机……)
2、引导幼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将蜡烛熄灭。(用手扇或用嘴巴吹)
3、教师用另一种方法将蜡烛熄灭。首先点燃一根蜡烛,固定好,然后用一个玻璃口杯罩在蜡烛上,看看结果怎样?(熄灭)
4、教师引导幼儿将自己桌面上的玻璃杯罩在点燃的蜡烛上,瓶口紧贴硬币,看一看与教师刚才做的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相同之处:蜡烛熄灭了。不同之处:瓶内有上升的水柱)
5、小结: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杯内的空气烧完了,蜡烛也就要熄灭了,就像我们人一样,同样也需要空气。
五、欣赏自制的蜡烛。展开阅读全文
蜡烛舞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的阅读感悟,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2、通过合作的形式,续编故事,培养孩子自主合作的能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一、感悟全文:
1、读课题:《半截蜡烛》。预习了课文,知道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
[导:简炼地概括出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或含结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人沉着地和德国军官一次又一次地周旋,保护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的事。)
2、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为了保护这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他们都想了哪些办法在跟敌人周旋?请同学们用心地读读课文,画一画,说一说,也可以同桌相互交流。
交流中:
(1)教师相机板书:一吹二端、外静内急
(2)外静内急
外静内急,这不仅是伯诺德夫人一家人跟三个德国军官的斗争方式,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整个法国人民的一种特有的斗争方式。
外静内急,着急什么?
(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导:秘密就会暴露,这是一份绝密的情报,可能会影响到整个法国的战局;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这是一个情报的中转站,一旦破坏,来送情报的、来取情报的,会牺牲多少法国人啊!要知道,德国鬼子比当年的日本鬼子还要凶残百倍,他们杀人如麻。总之万一之下,后果不堪设想。同学们,情况万分危急。]
3、在情况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却一次又一次地与三个德国军官周旋,最后终于保住了那装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这三个人你最佩服谁?为什么?请再次用心地读读课文,同桌相互交流。
交流中:
1、你最佩服谁?还有哪些同学佩服(伯诺德夫人、杰奎琳、杰克)?你们觉得这家人怎么样?
2、板书: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
3、师要追问、生疑。引导孩子再读。
4、小结:听了同学讲的,老师也想讲一讲我的想法,伯诺德夫人一家人那种爱国的精神,那种在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机智、勇敢、镇静确实令人敬佩,同学都讲得十分精彩。不过徐老师想提醒大家一句,伯诺德夫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斗争中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是她,第一个意识到蜡烛燃烧后产生的灾难性后果;是她,在两个孩子吓得脸色苍白的情况下能急中生智,想出了换灯吹蜡烛的办法;也正是她,稳定了两个孩子的情绪,使杰克和杰奎琳能在要紧关头想出两个端的办法。
二、续编故事:
1、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下面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呢?
2、出现两一种情况,被中尉发现;没有。辩论。
3、如果被发现会出现什么情景?如果没有被发现又会出现什么情景?
4、交流、补充、点拨。
5、总结:本文仅仅是法国人民抗击德国强盗的一个缩影,其实当时的整个法国天天都在发生着像伯诺德夫人一家人所进行的斗争,最终将德国强盗赶出了法国的土地。
三、作业:
1、将续编的故事写下来。
2、质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比一比谁问的问题最有价值。
附:
1、介绍二次大战:
1939-1945年,是人类历史上至今为止规模最大(全球60%的国家参战)、伤亡最重(5000万死亡)、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
2、介绍《马赛曲》
前进,前进,祖国的儿郎,那光荣的时刻已来临。专制暴政在压迫着我们,我们祖国鲜血遍地,你可知道那凶狠的敌兵到处在残杀人民!他们从你的怀抱里杀死你的妻子和儿女。公民们,武装起来!公民们,投入战斗!前进,前进,万众一心,把敌人消灭净!
蜡烛舞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在语境中理解“绝妙”“绝密”“厄运”等词语的意思。
2、小组合作学习,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是怎样与德国军官巧妙周旋的,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简洁概括主要事件。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引读,感受母子三人在凶残的侵略者面前表现出的沉着镇定、勇敢机智的品质,学习她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能说说你对战争的看法吗?
2、师:战争是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出示二战图片)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个发生在二战时期法国沦陷区的一个真实而又惊心动魄的故事。
板书课题:19、半截蜡烛
二、学习第1、2节,了解蜡烛的作用,初步体会主人公的“勇敢机智”。
1、过渡:别小看这半截蜡烛,它的作用可真不小!那么到底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用呢?
2、指名读1、2节,学生思考。(这是藏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
3、学生交流,教师随机教学“绝密”。板书:绝密情报
4、有这么一家三口,就参加了传递情报的危险工作,这一家三口子分别是(板书:伯纳德杰克杰奎琳)
4、为了保护绝密情报,谁想出了一个主意?这个主意是什么?这个主意怎么样?直线画出来。(点击出示)
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
“绝妙”是什么意思?谁用拆字法来解释一下这个词语?
5、这个主意妙在哪里?(自由读,体会主意的绝妙)(藏哪里?摆哪里?)
6、朗读指导:正如人们所说,越危险的地方越安全,险中求胜这可真是一个绝妙的主意!让我们为这个出其不意的妙计,更为女主人的勇敢机智而喝彩——(齐读)
三、学习3——7节,体会人物沉着镇定、勇敢机智的品质。
一读:体会保护情报的重要性。
过渡:没想到这不起眼的半截蜡烛躲过了敌人的一次又一次的搜查,然而,一天晚上,屋子里突然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蜡烛被点燃
1、出示句子。
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2、自己读读这句话,看看句子中哪个词出现的最多,从中你体会到情况怎么样?(每出现一次,情况就越严重,付出的代价就越惨重)
3、是的,一旦秘密被发现,后果不堪设想,作者连用三个就会强调了情况危急,后果的严重。你能把这么严重的后果读出来吗?自己试一试,谁来读这个句子。轻一点,慢一点,千万别让敌人察觉,这可能,这可能
4、这可能影响到法国的这个战局,一起读。
蜡烛舞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2、 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3、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通过感情朗读,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危急时紧张可怕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 交流导入
1、
2、
3、
4、 幻灯出示一组关于二战场面的图片。 说一说,看到这些图片,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简介二战。(幻灯出示) 今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二战时的法国,聚焦在法国一户普通的家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半截蜡烛》(板书课题)
二、 导读达标
1、 集体读课题,思考: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这绝妙的方法就万无一失吗?它有什么隐患?
2、 生交流。(幻灯出示: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3、 指导朗读。
⑴、 蜡烛一但燃烧到金属管处,秘密情报将会暴露,这是多么可怕地事情啊!谁愿意读出这可怕的后果。(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可怕地后果。)
⑵、 师引读:
这是伯诺德夫人藏蜡烛时对孩子们说的话(生读:万一---------结束。)
这是伯诺德夫人看着蜡烛一点一点的燃烧,内心万分着急时的想法(生读:万一---------结束。)
这关系着情报站的存亡,关系着情报站的安危,关系着一家活生生的三条人命,甚至关系着整个法国的安危(生读:万一---------结束。)
⑶ 所以这半截蜡烛是万万不能点燃的。但事实上,这半截蜡烛却被点燃了两次,每点燃一次,就说明火焰离情报更近一步,每点燃一次,也就意味着危险更进一步。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惊心动魄的战斗,便围绕着这半截蜡烛打响了。
三、 精读感悟
1、 (幻灯出示)⑴:默读3----7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危急关头,伯诺德夫人一家人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划出有关的语句(注意动作、语言、神态等),认真读一读,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⑵、小组交流读书收获。
2、 学生自读自悟并小组内交流。
3、 集体交流,师适时点拨。
重点围绕以下内容点拨:
⑴、 从伯诺德夫人“急忙”取,“轻轻”吹你体会到了什么?
⑵、 想一想,应该怎样读伯诺德夫人的语言(幻灯出示)“瞧,先生们,这盏灯更亮些。”指导学生朗读并说明理由。
⑶、 伯诺德夫人用一盏油灯暂时化解了危急,说一说她是怎样的一个人?
⑷、 杰克为什么要搬柴生火?他没有端走蜡烛,为什么还从容的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杰克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 有感情的朗读4—6自然段,体会伯诺德夫人和杰克在危急时刻的机智勇敢和沉着镇定。
5、 朗读感悟紧张的气氛。
⑴师配乐朗读(配以分针走动的声音):蜡烛在继续燃烧,(幻灯出示)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⑵师引读,感悟情况的危急及紧张的气氛。
此时是多么可怕啊,------------------。(烛焰摇曳,------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伯诺德夫人的心已经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整个空气都凝固了,伯诺德夫人的呼吸都紧张了,-------------。(她似乎------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6、 是呀,不仅仅是蜡烛越烧越短,更重要的是情报站越来越危险,她们一家人随时都可能被凶残的德军杀掉。这样危急的情景,你想用那些成语来形容?
7、 是呀,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小女儿杰奎琳请求德国军人,让她带着蜡烛上楼睡觉。她成功了。我们悬着的心也放下了,(幻灯出示)为什么杰奎琳会成功?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品一品,议一议。
⑴、学生读---品---议。
⑵、全班交流,师适时点拨。
⑶、说一说杰奎琳是怎样的一个小女孩?
⑷、朗读体会杰奎琳的聪明机智以及从容镇定。
8、 课堂小练笔:(幻灯出示)
当杰奎琳端着蜡烛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此时此刻,屋子里的人会有怎样的反应,请任选一人物,写出他或她的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
四、 总结升华。
1、 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要求学生看着板书叙述)
2、 她们一家人在危难之时所表现出来的机智、勇敢、镇定来源于什么?
3、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她们一家人正是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无限向往,才与德军斗智斗勇,巧妙周旋,最终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她们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4、 你会把你积累的哪些爱国名言送给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你会把那句爱国名言送给自己?
5、 欣赏歌曲《tell me why 》
五、 拓展练习
出示短文《一罐水》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
2、 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法军上尉倒了一杯水要西班牙妇女喝时,妇女是怎么做的?她可能会想什么?
3、 法军上尉倒了一杯水要小女孩喝时,母亲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她举动与要自己喝水时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4、 这是一对怎样的母子?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六、 作业
1、 续写半截蜡烛,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
蜡烛舞教案篇5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说说泊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教学难点:
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具准备:光盘、图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23半截蜡烛
2、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为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3、教师质疑: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通过朗读课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
3、学生交流。
4、本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讲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大致情况。
三、再次读课文,重点学习字词。
1、明确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顺语句,读通全文;边读边用圈画出不理解的生字新词,并通过联系上下问或查字典解决。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准字音。
(2)检查词义掌握情况。
3、讨论主要内容。
4、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段(1— 2):伯诺德夫人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
第二段(3):一名德国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4—5):大儿子杰克想结搬柴生火之际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第四段(6—7):小女儿杰奎林在万分危急关头借口上漏税缴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5、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四、课堂练习
1、写字练习。
2、用钢笔描红、临写。
3、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一段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生质疑:绝密、绝妙。
3、教师质疑: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为什么这样做?
4、绝密的情报要用绝妙的办法来收藏。伯诺德夫人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意妙在哪里?
5、出示句子:在你认为重要的句子下面画上着重号。
为了情报的安全,她想了很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指名朗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二、理清故事情节,引入编排课本剧程序。
1、学生深入读课文,弄清故事情节。
2、指导学生用图画和文字表现故事情节。
3、指导编排课本剧。
三、第一场的编排。
1、默读课文,思考:这场戏的中心人物是谁?应该怎样演好这一角色?
2、找出反映中心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句子,圈出关键词语,反复朗读。
3、学生交流怎样表演。
4、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布置准备工作。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默写词语。
蜡烛舞教案篇6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进行表演。
2、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复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3、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戏剧这种文学形式的特点。
4、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
【教学难点】
2、体会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的语言特点,感受人物的优秀品质。
能有感情地演读课文,体会语言的艺术。、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播放第二次世界大战图片资料)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图片,二战虽然过去了60多年,但德、意、日为首的法西斯国家给全世界人民造成的伤害却永远也抹不去。今天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二战德国占领法国期间。(板书:半截蜡烛)组织读课题
2、、课件出示未燃烧的半截蜡烛图,让学生说说“半截蜡烛”有什么作用?
3、过渡小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这硝烟弥漫的年代,这半截蜡烛,这小小的半截蜡烛(指着课件半截蜡烛图)却有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
1、组织自由读课文,完成两个要求:
(1)把课文读通,读顺,碰到不会读的请教老师或同学。、(2)想想,今天学的课文与学过的记叙文有什么区别。
2、交流反馈:
(1)出示难读的词语组织朗读(包括在巡视过程中学生碰到的生字问题)
伯诺德夫人
杰奎琳
德国佬
瞥了一眼
(2)指名说说,与学过的记叙文有什么区别、预设:
①课文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②整篇课文都是以对话的形式出现。
③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在课文中有提示,并且加了括号。
④人物的语言前面都写上了名字,让我们明白这些话是谁说的。
(3)小结:你们提到的这些确实和记叙文有着明显的区别,像这样通过人物对话或唱词以及提示语来推进故事情节,刻画人物的就是剧本。
三、细读感悟
1、组织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指名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位家庭妇女伯诺德夫人把绝密情报藏在半截蜡烛中。一天晚上,德国军官闯进她家,点燃了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德军巧妙周旋,保住了蜡烛中的绝密情报,也保住了一家三口的性命。)
3、为了保护这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叮嘱两个孩子的?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找相关的句子,可以把它划下来。
4、出示句子品读:
这支蜡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从现在开始,我们得为它的安全负责。为了有一天能把德国佬赶出去,我们得不惜代价守住它,懂吗?
(1)从哪个词让你感受到这蜡烛的重要?(不惜代价)什么代价?(一切代价,甚至是全家人的生命)如果你是伯诺德夫人,你会对两个孩子怎么说?指名读
(2)提升指导:(再出示未燃烧的半截蜡烛课件,指着蜡烛)同学们,伯诺德夫人家的这半截蜡烛假如被点燃了,那会怎么样?(抽个别说)把他们三个人的想法写下来。
(3)交流讨论、预设:
生1:秘密会暴露
生2:一家三口会被杀害、师:仅仅是一家人吗?、生3:会让更多的家庭灭亡、师:仅仅是家庭吗?、生:奋战的战士
师:会伤及到很多家庭和战士,甚至是整个法国。
想到所有的这些,想到祖国将要面临的灾难,兄妹俩更深刻地记住了妈妈的话——指名读句子。
伯诺德夫人心中再次想起了这句话——齐读
5、过渡引入:这支蜡烛真的被点燃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心被悬了起来。他们是怎样奋力保护这半截蜡烛的?
(1)组织说说伯诺德夫人和杰克的保护办法。、预设:
生1:妈妈急忙取出一盏油灯想把燃烧的蜡烛换下来,
生2:妈妈取出油灯向中尉道歉,并说油灯亮些,趁机吹灭了蜡烛。
师:(板书:吹)这一吹还是刚刚结束,德国佬中尉又点燃了蜡烛。假如此时再吹会怎么样?
生1:引起怀疑
生2:会更彻底地搜查、??
师:杰克也想到了这点,于是他——
生:假装天冷,走到桌前准备端起蜡烛去柴房抱柴生火。
师:(板书:端)杰克的这一端并没有停止蜡烛的燃烧。眼看蜡烛被烧尽,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心都被揪紧了。在半截蜡烛即将熄灭之际,伯诺德夫人的小女儿——只有10岁杰奎琳勇敢地站了起来。
(2)指导读杰奎琳的语??
课件出示:
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司令官先生。和您聊天真有趣,可是我实在太困了。
晚安,各位先生。晚安,妈妈。
杰奎琳这“一端“,“端”成功了吗?为什么能成功?小组讨论交流、预设:
(她的纯洁和可爱博得了司令官的同情和喜爱;她的妈妈和哥哥在前面给了她榜样的示范;当德国佬点燃蜡烛时,妈妈马上吹灭了蜡烛,给蜡烛燃烧到最后争取了时间)
个别读,读出杰奎琳的天真纯洁。(板书:端)
四、总结交流
在看是平静,实则紧张的气氛中,全家人集中生智,一吹二端蜡烛,用机智巧妙的语言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家人的勇敢和爱国之心。她们的巧妙应对,不仅摆脱了困境,而且挽救了无数个家庭,甚至是拯救了一个国家。剧本中人物的对话,故事的情节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人物的特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演一演。
板书设计:
半截蜡烛
画半截蜡烛,蜡烛外面左边写上“保护”两字,蜡烛里面中间竖排写上“吹、端、端”三个动词,蜡烛右外面写上爱国两字。
在这个部分,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对文中的三个主人公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必须要通过文中的事例、有关语句加以说明。例如,一个学生说:“我认为杰奎琳很会急中生智,在妈妈和哥哥的方法
都失败后,想到了上楼睡觉的招数,因为她是女孩子,所以故意娇声说话,显得自己很胆小,怕黑,以此降低德国军官的戒心,而且提出的要求合情合理,因此最终获得了成功,保护了情报。”有的说,他们临危不惧,在这种危急关头,每个人都很沉着,没有显现出一丝慌乱的样子,每个人都竭尽全力,想尽一切办法保护情报,妈妈轻轻地吹熄,儿子从容地抱柴,女儿镇定地上楼,在这种时候还能保持镇静,波澜不惊,正是他们最后胜利的关键,假如有一个人失误,后果都不堪设想啊!在议论的过程中,是学生组织已有材料进行再加工,并且形成自己观点和认识的一个过程,在互相交流之后,对人物品质认识得更加深入和透彻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读读记记“解释、负责、无奈、小心翼翼、完好无损、不惜代价、若无其事”等词语。
2、能力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课文分段,归纳段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班次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3、情感目标:
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握剧情,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幻灯片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揭题:
1、板书课题:半截蜡烛
2、齐读课题,学生质疑:
3、请同学们围绕问题自读课文。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轻易朗读课文。
2、小组朗读检查,读通课文,解疑。
3、课堂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如下(顺便理清脉络)
课文先写……接着写……
然后写……最后……
4、再读课文,检查字词:
指导分段朗读。
课堂练习:
1、抄写词语
2、朗读、思考课后练习4
第二课时
复习引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半截蜡烛》这篇课文。谁能根据屏幕提示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当_____时,伯诺德夫人_____(怎么做)_____(结果怎样)
当_____时,大儿子杰克_____(怎么做)_____(结果怎样)
当_____时,小女儿杰奎琳_____(怎么做)_____(结果怎样)
2、那么,伯诺德夫人一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引入新课:
交代: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一起通过合作、探究把这个一波三折的故事分三场编成课本剧演一演好吗?
学习第一场戏。
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第一场戏(第三自然段),思考:你准备通过伯诺德夫人的那些动作(xx)、神态(xxx)、语言(xx)及心理活动(xxx)来演出她的勇敢、机智。把重点词句用相应的符号圈画出来。
2、交流。
动作:(急忙)取、(轻轻)吹。
请一位同学做一个吹的动作。再做轻轻吹的动作。
重点提示:为什么要轻轻吹?大家一起读句。
语言:关键读好哪个词?(亮)为什么?
要读得不引起德军的怀疑?指导朗读。
心理活动:个别读,从中体会到什么?
圈画重点词。引读。
假如你就是伯诺德夫人,你能把这段心理活动以你自己的口吻表达出来吗?
指导这是你的心理独白,你这么大声说出来,不引起敌人的怀疑才怪呢。谁再来做一回伯诺德夫人。
3、小结。
尽管情况危急,伯诺德夫人内心十分焦虑,但她还能表现得这么从容、机智,真是了不起。如果让你演伯诺德夫人,你能通过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把伯诺德夫人机智、勇敢的形象表演出来吗?
4、除了伯诺德夫人,这场戏中还需要哪些角色?演出他们怎样的特点?文中提示我们演好哪个动作?(闯)除了动作,你还能联系第一二节的内容想象一下他们进来会说些什么吗?
5、杰克、杰奎琳什么特点?
旁白。给老师一个机会好吗?
6、布置任务。为了确保演员发挥最好水平,给一点合作的时间,下面的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商量一下如何把文中提示我们的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表演出来。
7、演员表演,观众注意看他们的动作,仔细听他们的语言,还要观察什么呢,自己动脑看吧。
简评:主角演得怎样?(激趣:假如我是当时的总统戴高乐,我一定会为你有这样的好公民而骄傲,奖你一枚荣誉勋章。)
其它同学演得好吗?(激励:甘当绿叶,演好配角从而反衬出主角的机智、勇敢这种精神值得敬佩。)
怎么没人表扬我呀?说明(老师读得旁白和分角色朗读时的旁白一样吗?
是的,在课本剧中,有些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的内容完全可以由演员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演出来。旁白不必把所有的提示语都念出来。)
学习第二、第三场戏:
1、小结布置:刚才,我们通过共同合作、探究,非常成功地完成了第一场戏的演出。能采用刚才的方法自己合作完成后二场戏的演出吗?第二场戏的主角是--?第三场戏的主角是--?组长起立,代表小组选择其中一场戏。
2、同法默读一出戏,思考:你准备从人物的哪些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来演好机智、勇敢的杰克或杰奎琳?
3、交流杰克。
动作:重点提示:在什么情况下表现得这么从容的?读句。
语言:关键读好哪个地方?指导朗读。
其它角色又要演好哪些表现呢?分角色朗读,边读边想该抓住哪些方面演出其它角色的特点。
4、交流杰奎琳。杰奎琳的机智、勇敢你认为关键是演好哪个地方。
重点提示:娇声。理解。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谁能当回杰奎琳,用娇声对德军说这句话。
联系当时情况的危急,联系她说的话,谁能猜出杰奎琳此时一定在想些什么?再读她说的话。
还有哪个地方表演时也该注意的?给你个机会,找一个你最信得过的朋友跟你合作读军官的话,其它同学一起读旁白。同学们继续想象一下怎样把杰奎琳的机智、勇敢给表演出来。
5、小结。
通过刚才的探讨,大家有信心把这二场戏演好吗?注意演员关键要演出文中提示的人物动作、语言、神情,有本领的还可增加一些你认为更能突出主角机智、勇敢的表现或心理活动。
旁白注意不要喧兵夺主。
6、挑选两组表演。
7、简评。
结合评最佳主角奖。抓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再次感受主角的机智、勇敢。
结合简评配角奖。感谢你们的演出,让我们看到了一群凶残的但又尚有些人性的德国鬼子。也更加让我们感受到了伯诺德一家的机智、勇敢。
结合品品文末句子。望着这盏在最后一级楼梯熄灭的蜡烛,你想说什么?引读两次描写情况危急的句子。(出示)
总结:
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以国家利益为重。靠自己的机智、勇敢终于成功地保住了蜡烛中的机密,多么爱国的一家人啊!
总结延伸:
今天,我们通过合作、探究学会了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把课文编成简单的课本剧读读演演。其实,在第二次世界期间,发生过无数像这样感人的故事。同学们可回去拿些资料,并把今天的方法试着把他们编成课本剧来读读演演,好吗?
板书计划:
送情报( )
12、半截蜡烛夫人快乐( )(机智、勇敢)
儿子搬走( )爱国主义
为儿端走(成功)
问题:
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题目?
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什么内容?……
音:蜡烛许诺遭到盯住琳琅满目楼梯摇曳强盗秘密厄运虽然绝妙微弱绝密镇定
义:厄运:厄,困苦,灾难。困苦的遭遇。
厉声:声音严厉
从容:不慌不忙
摇曳:摇荡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乱。
学生自读、自画
动作(xx)、神态(xxx、语言(xx)及心理活动(xxx)
同学做一个吹的动作。再做轻轻吹的动作。
(三个德国军官。)
组长起立,代表小组选择其中一场戏。
圈画关键词句。
(慢慢站、端、从容搬回、生火、坐待)
(真冷)
(博得敌人的好感,这样一来,当她提出要求时才不会糟拒绝)
(在长期的对敌斗争中,小小年纪便懂事了,和妈妈哥哥一样机智、勇敢)
(镇定、道晚安)
小组合作开始排练。
同学作评委,评出最佳主角奖和最佳配角奖。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班次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小组朗读检查,读通课文,解疑。
3.读剧本,想想剧本主要讲了什么事?
4.你最欣赏谁的语言,为什么?
三、演一演
1.学习演第一场戏。
(1)请大家自由读第一场戏(第三自然段),思考:你准备通过伯诺德夫人的哪些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来演出她的勇敢、机智。把重点词句用相应的符号圈画出来。
(2)交流。
(3)小结。
尽管情况危急,伯诺德夫人内心十分焦虑,但她还能表现得这么从容、机智,真是了不起。如果让你演伯诺德夫人,你能通过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把伯诺德夫人机智、勇敢的形象表演出来吗?
(4)除了伯诺德夫人,这场戏中还需要哪些角色?(三个德国军官。)演出他们怎样的特点?文中提示我们演好哪个动作?(闯)除了动作,你还能联系第一二节的内容想象一下他们进来会说些什么吗?
(5)杰克、杰奎琳什么特点?
(6)布置任务。演员表演,观众注意看他们的动作,仔细听他们的语言,还要观察什么呢,自己看吧。
(7)评价:演得怎样?
(8)是的,在课本剧中,有些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的内容完全可以由演员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演出来。旁白不必把所有的提示语都念出来。)
2.学习第二、第三场戏。
(1)、小结布置:刚才,我们通过共同合作、探究,非常成功地完成了第一场戏的演出。能采用刚才的方法自己合作完成后二场戏的演出吗?第二场戏的主角是──?第三场戏的主角是──?组长起立,代表小组选择其中一场戏。
(2)、同法默读一出戏,思考:你准备从人物的哪些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来演好机智、勇敢的杰克或杰奎琳?圈画关键词句。
(3)、交流杰克。
四、总结
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以国家利益为重。靠自己的机智、勇敢终于成功地保住了蜡烛中的机密,多么爱国的一家人啊!
五、总结延伸
今天,我们通过合作、探究学会了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把剧本演了演,那么,你能说说剧本和一般的写人记事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吗?
作业
1.读一读二战的故事
2.和家人演一演《半截蜡烛》。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12半截蜡烛教学设计一,半截蜡烛,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在语境中理解“绝妙”“绝密”“厄运”等词语的意思。
2、小组合作学习,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是怎样与德国军官巧妙周旋的,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简洁概括主要事件。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引读,感受母子三人在凶残的侵略者面前表现出的沉着镇定、勇敢机智的品质,学习她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能说说你对战争的看法吗?
2、师:战争是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出示二战图片)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个发生在二战时期法国沦陷区的一个真实而又惊心动魄的故事。
板书课题:19、半截蜡烛
二、学习第1、2节,了解蜡烛的作用,初步体会主人公的“勇敢机智”。
1、过渡:别小看这半截蜡烛,它的作用可真不小!那么到底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用呢?
2、指名读1、2节,学生思考。(这是藏有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
3、学生交流,教师随机教学“绝密”。板书:绝密情报
4、有这么一家三口,就参加了传递情报的危险工作,这一家三口子分别是(板书:伯纳德杰克杰奎琳)
4、为了保护绝密情报,谁想出了一个主意?这个主意是什么?这个主意怎么样?直线画出来。(点击出示)
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
“绝妙”是什么意思?谁用拆字法来解释一下这个词语?
5、这个主意妙在哪里?(自由读,体会主意的绝妙)(藏哪里?摆哪里?)
6、朗读指导:正如人们所说,越危险的地方越安全,险中求胜这可真是一个绝妙的主意!让我们为这个出其不意的妙计,更为女主人的勇敢机智而喝彩——(齐读)
三、学习3——7节,体会人物沉着镇定、勇敢机智的品质。
一读:体会保护情报的重要性。
过渡:没想到这不起眼的半截蜡烛躲过了敌人的一次又一次的搜查,然而,一天晚上,屋子里突然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蜡烛被点燃
1、出示句子。
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2、自己读读这句话,看看句子中哪个词出现的最多,从中你体会到情况怎么样?(每出现一次,情况就越严重,付出的代价就越惨重)
3、是的,一旦秘密被发现,后果不堪设想,作者连用三个就会强调了情况危急,后果的严重。你能把这么严重的后果读出来吗?自己试一试,谁来读这个句子。轻一点,慢一点,千万别让敌人察觉,这可能,这可能
4、这可能影响到法国的这个战局,一起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整理的10篇《半截蜡烛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蜡烛舞教案篇7
一.导入
由“蜡烛”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和歌曲,各有什么寓意?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
3、“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借蜡烛写离别
4、“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母亲。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
二、朗读课文,思考:
这是一支什么样的蜡烛?作者共写了几处?课文中哪一句话意味深长?
三、师生共议
是老妇人珍藏45年的结婚红喜烛,意义不一般。
对蜡烛的六次描写
①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②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③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④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⑤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
⑥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齐读,体会用意。
蜡烛的深意: a 象征红军战士的生命之光
b 象征两国人民的深厚情意
c 象征他们之间的*深情
d象征和平、希望和胜利。
四、如果文中没有“蜡烛”,能否表达出这么多的意思?
五、再读课文,提出你思考的的问题
六、课文背景资料
1944年9月中,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级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到驻希腊的“e”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半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2.课文扩读材料。
勇气
d.c.狄斯尼(选文略)
使用建议: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一次规模空前的正义战争。战争使亿万人民处于法西斯的铁蹄之下。然而真正强大的不是法西斯,而是人民,人民中间蕴藏着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人民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正如*所说:“战争教育了人民,人民将赢得战争,赢得和平,又赢得进步。”与课文相似的是,《勇气》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处于被侵略国的人民与解放人员之间发生的故事,并且文中也有“两种勇气”“两次收留”,为学生尝试“归类品味”阅读提供了良好的文本,可以成为这种学法的“试验田”。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