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范文网 >教学总结

小学作文课教学反思6篇

从作文的立意中我们可以知道一个人的思想高度,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确定作文的中心就是写作文的灵魂,高中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小学作文课教学反思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作文课教学反思6篇

小学作文课教学反思篇1

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误区与反思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用的表达方式写作。”总目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写作首先要考虑学生的情感态度的投入,即“表述自己的意思”。西部农村小学由于自然、经济、交通、师资等条件的制约,致使学生作文存在着僵化、呆板、思维固着、无话可说等方面的问题,做为教授语文的一线教师,笔者认为,需要反思作文教学的误区,从中有所启迪,才能使作文教学走一条健康、绿色的道路。

误区一:为求写作速成的“背诵模式”

身处农村的小学生从小活动范围有限,学生视野不开阔,对外面世界的了解并不像城市孩子,而农村的小学教师还有一大批是从前的社请教师转正过来的,他们其中好多都没有受过严格的师范教育,虽说已具备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在新一论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方法依然显出无法适应的迹象,比如,为了让孩子能在考试之中得一个比较好的成绩,不昔花大量时间让学生们背诵《同步作文》《作文大全》等里的范文,致使形成比较别扭的习作,比如:

妈妈,我想对您说:为什么别人都有星期天,我却没有,每当我熬下星期五已经累得不行了,可您却给了我最大的压力,星期六不让我玩,就让我做作业,可是作业做的时间长了,也会让我厌烦。

……

有一次,学校组织春游,你却不让我去,后来我给我的几个朋友说了,是他们说服了你,你才让我去春游。

在路上我们蹦蹦跳跳的走着,我们玩了一会儿,就又到其他地方去,可您就是不让我去。

我就觉得很后悔,人家来了,说那儿的山多美水多美,当时我却为什么不能去,在回家的路上我们搭了个公共汽车,我突然间看见了一片白菜,我高呼起来,好大的白菜呀!有的同学听见了哈哈大笑起来,骂我傻瓜,人家说那是花菜,顿时我脸通红,像布不一样。

妈妈,请你还我星期八,为什么别人有星期天,我却没有,我真的很悲哀,为什么哥哥可以去玩,我不可以,我每天放学,您就让我做作业,我想拥有一个星期天为什么那么难?

——习作《我真想有一个星期八》

这篇作文题目与其为《我真想有一个星期八》,还不如命为《妈妈,我想对您说》更为恰当。文不对题,却强拉硬拽,很显然在进入考场前小作者已经准备了一篇作文。这样的作文教学存在的弊端在于:(1)在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对待优秀范文的情况前,这种教法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时间结构,徒增学生的学习负担。(2)破坏了正确认识作文乃至正确学习语文的观念,使语文的学习变得枯燥而没有生气。(3)虽然说我们可以在范文当中积累好词好句,但若教师对这篇范文的构思不加以引导,学生在考试作文中将生硬组织,甚至笑话百出。(4)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这种做法严重的影响了作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导向,在这类习作中,作者之所写乃他人的感情,自我已不复存在。

误区二:考试作文之中的片面字数要求

我们翻开一篇失败的考场作文,往往看到的是字迹密密麻麻,写了几页,细读之下不知所云,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有些段落东拼西凑,无法衔接,互无关联。细想之下,很是不解:既然所写内容与题目要求无关,学生为何还要写这些内容?既然所写段落互无关联,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脑筋东拼西凑?在一次家长座谈会上,一位家长说起孩子的语文试卷时道:“我们家孩子的作文一个字也没写,难怪语文只考了40分,考试作文阅卷老师只看开头和结尾,中间写的越多分数就越高……。”后来才知道,持这种观点的人并不限于某些家长,我们很多一线教师和学生都抱着这种态度对待考场作文,这也就不难解释前面提到的一些考场作文的情况了。作文教学陷入“篇幅”误区,忽视学生思维的培养,考场作文真正变成了劳而无功的体力活。

误区三:一步欲登天,方知作文难

很多一线教师都感叹作文难教,特别是在农村小学,老师们常说:有些学生你不管怎么样想办法,他就是写不出一篇完整的作文来。殊不知,“写一篇完整的作文”本身就是对小学生作文的错误要求,的确,一个三年级学生有时连一件完整的事情都难以用话语说清楚,更何况让他述于笔端。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片面要求学生多写,忽视了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导致学生越写越不爱写,因为后一篇作文是建立在前一篇在作文的失败心态上来写的,没有成功感的写作,成了学生心头的一种障碍。

误区四:浮泛的写作辅导课

在好多偏远的农村小学,写作辅导课往往流于形式。在一堂写作辅导课上,老师读一篇上次作文中的优秀范文,接着另外布置一篇作文,再读一篇刚刚布置的要求下的范文,然后就让学生开始作文。这样的作文辅导课,只是流于形式的范文阅读课,教师没有站在作者的角度谈一谈范文是如何构思的,小作者细腻的心理就体现在作文当中,但参与这堂课的学生却浑然不知,我们可以从这篇范文中引发那些思考,还可以在那些角度再行文拓展,范文中有没有不足之处等等,在这趟习作辅导课全没有体现。

误区五:写作材料的“生米”现象

“春天的时候,白杨树的叶子好绿好绿,那棵大白杨树在我爷爷家门前,叶子大大的。

夏天的时候,大白杨树的叶子是绿绿的,看起来好美好漂亮,过了些日子,白杨树的叶子依然是绿绿的,而且越来越多。

……

白杨树就像北方的农民,我爱白杨树!”

——习作《家乡的白杨树》

关于写作材料的重要性问题,很多人都会想到这一句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材料,写作就是一句空话,上面的这篇习作是典型的没有材料可写、小作者平时积累不多且观察不够仔细的一类,小作者一次又一次的写白杨树的“绿”但白杨树毕竟不是松树, 反复的写白杨树的“绿”却不是为了突出它的这个特征,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作者并没有观察到白杨树的其它特征,一如“高大”“挺拔”“笔直”“实用价值”等,而作者却在文尾拿来《白杨礼赞》中的感情,在这篇习作中显得很生疏,读之,如揭开盛有“生米”的锅就吃起来一样感到生硬。在教学写作的过程中,缺少对学生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写作习惯,而且也达不到启迪儿童智慧的目的。

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组语文园地习作部分是这样安排的:“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我们来写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对于农村学生,对于世界遗产的了解仅限于课本和课堂老师的穿插的阅读材料,没有材料,如何作文?这时候学生才明白“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

见于以上五个作文教学中的误区,笔者做了一下几个方面的反思,以期有益于农村教学一线的老师。

反思一:合理使用《同步作文》

应合理使用《同步作文》《优秀作文》等书籍,学生在读一篇好的范文前,教师应指导学生认识它的写作角度,即切入点,其次想一想范文的构思,并要求学生要养成写作前先列提纲的好习惯,最后才考虑和学习这篇范文中的好词好句。在初学写作阶段,也不妨将范文结构放在其次,读完范文后让学生想一想所写事情是否有趣、是否真实,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经历、体会、想法等,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

反思二:宁可少些,也不空写

考场作文与自由作文、课堂作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考场作文除了要按题目要求写之外,还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考查学生的写作基本功、提取信息和组织材料的能力。作文教学是一个真正体现教师“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一节成功的作文教学课,必然要从细微之处触动学生的心灵,也要在宏观对一篇习作进行把握,这即是作文的构思。在没有真情实感,没有在头脑中形成至少粗略的构思前,切莫急着下笔,宁可少些,也不空写,作文犹如做人,要诚实,只有真挚的情感,才能感动读者,教育家赵谦翔说:“作文源于做人,复归于做人,此即以人为本。”[1]

反思三: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循序渐进培养思维

在小学三年级,可仅指导学生写片段,写一句话作文;四、五年级可适当学着描写、状物,写一棵树、一个人等,这时候学学生注意力的形成尤为重要,引导学生换个角度观察景物;六年级可学着描述一件事,交代清事情的起落、发展即可,可适当穿插细节描写,用一两个常见的修辞手法,举行一次春游,写下他们在春游中的所见所想。丁有宽说:“高年级要求学生观察景物能懂得寄情于静,情景交融,展开想象;观察人物能抓住特征,分析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2]在习作辅导课上,教师要多一些鼓励帮助,少一些批评,使学生的写作信心培养起来,他们会爱上写作、乐于写作。

反思四:形式多样的写作辅导课

在范文诵读中,抓住闪光点,启发学生,比如有篇题为《童年趣事》的习作,写有一天小作者一个人在家看电视剧《白蛇传》,看到电视上白娘娘的打扮,给自己偷偷的“化妆”的事,其闪光点就是作文选材有趣味性,真实生动地表达作者“自我”;教师的写作辅导课可选择成功与失败作文相互比较的形式,在读范文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比较两篇习作的优劣;写作辅导课也可在户外去上,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的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写作辅导课也可以设计一次活动,为校园除草,在山上植树,观看一次电影,让学生讨论从中获得的启发,并把它们写下来。

反思五:去什么地方找下锅的米

当学生苦于写作没有材料可用的时候,老师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我们的学生思维不够开阔,学生往往经历了不少事情却记住的很少,他们往往并不自发地、主动地对某件事情追根究底,除非那是一件足以引起他们好奇心的事。“然而,远非各种活动都是引人入胜、津津有味、饶有趣味的,因而并非都能自动引起儿童的积极动机。”[3]当诸如《童年趣事》《最难忘的一件事》这样的作文题目出现时,他们很快会完成一篇习作,完成后才突然发现,所写的这件事并不是作者心里最有趣的,也不是最难忘的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原因首先是学生急于下笔,其次是没有在那件最难忘的事情中提取最有价值的启发,在头脑中没有形成牢固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发挥作用的是意志动机——自我命令,自我促进,自我开导……”[4]写作教学,最重要的是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方法设计进行写作训练:(1)呈现一个简单的物体,一顶草帽,一幅画,一支笔,一双鞋等,让学生思维法散开来,想到什么就写什么。(2)五、六年级可以设计让学生有顺序的写一写“我们的校园”“我的家乡”等。(3)从真实的记忆、学习的积累、交往的困惑、深刻的阅读中获得材料,先思考,直到作文的结构已在心中时再下笔,即做到胸有成竹,再落墨于纸。

小学作文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口头到笔头,从句到篇的过程,小学作文教学对语文老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在偏远农村,小学语文老师只有在认真、仔细、扎实的教学中不断反思,才能逐渐形成成熟的作文教学法。

参考文献:

[1] 赵谦翔 《赵谦翔与绿色语文》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4月第一版

[2] 丁有宽 《丁有宽与读写导练》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4月第一版

[3] 巴班斯基《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育科学出版社1月第二版

[4] 巴班斯基《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月第二版

小学作文课教学反思篇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用的表达方式写作。”总目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写作首先要考虑学生的情感态度的投入,即“表述自己的意思”。西部农村小学由于自然、经济、交通、师资等条件的制约,致使学生作文存在着僵化、呆板、思维固着、无话可说等方面的问题,做为教授语文的一线教师,笔者认为,需要反思作文教学的误区,从中有所启迪,才能使作文教学走一条健康、绿色的道路。

误区一:为求写作速成的“背诵模式”

身处农村的小学生从小活动范围有限,学生视野不开阔,对外面世界的了解并不像城市孩子,而农村的小学教师还有一大批是从前的社请教师转正过来的,他们其中好多都没有受过严格的师范教育,虽说已具备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在新一论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方法依然显出无法适应的迹象,比如,为了让孩子能在考试之中得一个比较好的成绩,不昔花大量时间让学生们背诵《同步作文》《作文大全》等里的范文,致使形成比较别扭的习作,比如:

妈妈,我想对您说:为什么别人都有星期天,我却没有,每当我熬下星期五已经累得不行了,可您却给了我最大的压力,星期六不让我玩,就让我做作业,可是作业做的时间长了,也会让我厌烦。

……

有一次,学校组织春游,你却不让我去,后来我给我的几个朋友说了,是他们说服了你,你才让我去春游。

在路上我们蹦蹦跳跳的走着,我们玩了一会儿,就又到其他地方去,可您就是不让我去。

我就觉得很后悔,人家来了,说那儿的山多美水多美,当时我却为什么不能去,在回家的路上我们搭了个公共汽车,我突然间看见了一片白菜,我高呼起来,好大的白菜呀!有的同学听见了哈哈大笑起来,骂我傻瓜,人家说那是花菜,顿时我脸通红,像布不一样。

妈妈,请你还我星期八,为什么别人有星期天,我却没有,我真的很悲哀,为什么哥哥可以去玩,我不可以,我每天放学,您就让我做作业,我想拥有一个星期天为什么那么难?

——习作《我真想有一个星期八》

这篇作文题目与其为《我真想有一个星期八》,还不如命为《妈妈,我想对您说》更为恰当。文不对题,却强拉硬拽,很显然在进入考场前小作者已经准备了一篇作文。这样的作文教学存在的弊端在于:(1)在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对待优秀范文的情况前,这种教法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时间结构,徒增学生的学习负担。(2)破坏了正确认识作文乃至正确学习语文的观念,使语文的学习变得枯燥而没有生气。(3)虽然说我们可以在范文当中积累好词好句,但若教师对这篇范文的构思不加以引导,学生在考试作文中将生硬组织,甚至笑话百出。(4)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这种做法严重的影响了作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导向,在这类习作中,作者之所写乃他人的感情,自我已不复存在。

误区二:考试作文之中的片面字数要求

我们翻开一篇失败的考场作文,往往看到的是字迹密密麻麻,写了几页,细读之下不知所云,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有些段落东拼西凑,无法衔接,互无关联。细想之下,很是不解:既然所写内容与题目要求无关,学生为何还要写这些内容?既然所写段落互无关联,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脑筋东拼西凑?在一次家长座谈会上,一位家长说起孩子的语文试卷时道:“我们家孩子的作文一个字也没写,难怪语文只考了40分,考试作文阅卷老师只看开头和结尾,中间写的越多分数就越高……。”后来才知道,持这种观点的人并不限于某些家长,我们很多一线教师和学生都抱着这种态度对待考场作文,这也就不难解释前面提到的一些考场作文的情况了。作文教学陷入“篇幅”误区,忽视学生思维的培养,考场作文真正变成了劳而无功的体力活。

误区三:一步欲登天,方知作文难

很多一线教师都感叹作文难教,特别是在农村小学,老师们常说:有些学生你不管怎么样想办法,他就是写不出一篇完整的作文来。殊不知,“写一篇完整的作文”本身就是对小学生作文的错误要求,的确,一个三年级学生有时连一件完整的事情都难以用话语说清楚,更何况让他述于笔端。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片面要求学生多写,忽视了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导致学生越写越不爱写,因为后一篇作文是建立在前一篇在作文的失败心态上来写的,没有成功感的写作,成了学生心头的一种障碍。

误区四:浮泛的写作辅导课

在好多偏远的农村小学,写作辅导课往往流于形式。在一堂写作辅导课上,老师读一篇上次作文中的优秀范文,接着另外布置一篇作文,再读一篇刚刚布置的要求下的范文,然后就让学生开始作文。这样的作文辅导课,只是流于形式的范文阅读课,教师没有站在作者的角度谈一谈范文是如何构思的,小作者细腻的心理就体现在作文当中,但参与这堂课的学生却浑然不知,我们可以从这篇范文中引发那些思考,还可以在那些角度再行文拓展,范文中有没有不足之处等等,在这趟习作辅导课全没有体现。

误区五:写作材料的“生米”现象

“春天的时候,白杨树的叶子好绿好绿,那棵大白杨树在我爷爷家门前,叶子大大的。

夏天的时候,大白杨树的叶子是绿绿的,看起来好美好漂亮,过了些日子,白杨树的叶子依然是绿绿的,而且越来越多。

……

白杨树就像北方的农民,我爱白杨树!”

——习作《家乡的白杨树》

关于写作材料的重要性问题,很多人都会想到这一句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材料,写作就是一句空话,上面的这篇习作是典型的没有材料可写、小作者平时积累不多且观察不够仔细的一类,小作者一次又一次的写白杨树的“绿”但白杨树毕竟不是松树, 反复的写白杨树的“绿”却不是为了突出它的这个特征,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作者并没有观察到白杨树的其它特征,一如“高大”“挺拔”“笔直”“实用价值”等,而作者却在文尾拿来《白杨礼赞》中的感情,在这篇习作中显得很生疏,读之,如揭开盛有“生米”的锅就吃起来一样感到生硬。在教学写作的过程中,缺少对学生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写作习惯,而且也达不到启迪儿童智慧的目的。

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组语文园地习作部分是这样安排的:“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我们来写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对于农村学生,对于世界遗产的了解仅限于课本和课堂老师的穿插的阅读材料,没有材料,如何作文?这时候学生才明白“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

见于以上五个作文教学中的误区,笔者做了一下几个方面的反思,以期有益于农村教学一线的老师。

反思一:合理使用《同步作文》

应合理使用《同步作文》《优秀作文》等书籍,学生在读一篇好的范文前,教师应指导学生认识它的写作角度,即切入点,其次想一想范文的构思,并要求学生要养成写作前先列提纲的好习惯,最后才考虑和学习这篇范文中的好词好句。在初学写作阶段,也不妨将范文结构放在其次,读完范文后让学生想一想所写事情是否有趣、是否真实,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经历、体会、想法等,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

反思二:宁可少些,也不空写

考场作文与自由作文、课堂作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考场作文除了要按题目要求写之外,还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考查学生的写作基本功、提取信息和组织材料的能力。作文教学是一个真正体现教师“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一节成功的作文教学课,必然要从细微之处触动学生的心灵,也要在宏观对一篇习作进行把握,这即是作文的构思。在没有真情实感,没有在头脑中形成至少粗略的构思前,切莫急着下笔,宁可少些,也不空写,作文犹如做人,要诚实,只有真挚的情感,才能感动读者,教育家赵谦翔说:“作文源于做人,复归于做人,此即以人为本。”[1]

反思三: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循序渐进培养思维

在小学三年级,可仅指导学生写片段,写一句话作文;四、五年级可适当学着描写、状物,写一棵树、一个人等,这时候学学生注意力的形成尤为重要,引导学生换个角度观察景物;六年级可学着描述一件事,交代清事情的起落、发展即可,可适当穿插细节描写,用一两个常见的修辞手法,举行一次春游,写下他们在春游中的所见所想。丁有宽说:“高年级要求学生观察景物能懂得寄情于静,情景交融,展开想象;观察人物能抓住特征,分析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2]在习作辅导课上,教师要多一些鼓励帮助,少一些批评,使学生的写作信心培养起来,他们会爱上写作、乐于写作。

反思四:形式多样的写作辅导课

在范文诵读中,抓住闪光点,启发学生,比如有篇题为《童年趣事》的习作,写有一天小作者一个人在家看电视剧《白蛇传》,看到电视上白娘娘的打扮,给自己偷偷的“化妆”的事,其闪光点就是作文选材有趣味性,真实生动地表达作者“自我”;教师的写作辅导课可选择成功与失败作文相互比较的形式,在读范文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比较两篇习作的优劣;写作辅导课也可在户外去上,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的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写作辅导课也可以设计一次活动,为校园除草,在山上植树,观看一次电影,让学生讨论从中获得的启发,并把它们写下来。

反思五:去什么地方找下锅的米

当学生苦于写作没有材料可用的时候,老师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我们的学生思维不够开阔,学生往往经历了不少事情却记住的很少,他们往往并不自发地、主动地对某件事情追根究底,除非那是一件足以引起他们好奇心的事。“然而,远非各种活动都是引人入胜、津津有味、饶有趣味的,因而并非都能自动引起儿童的积极动机。”[3]当诸如《童年趣事》《最难忘的一件事》这样的作文题目出现时,他们很快会完成一篇习作,完成后才突然发现,所写的这件事并不是作者心里最有趣的,也不是最难忘的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原因首先是学生急于下笔,其次是没有在那件最难忘的事情中提取最有价值的启发,在头脑中没有形成牢固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发挥作用的是意志动机——自我命令,自我促进,自我开导……”[4]写作教学,最重要的是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方法设计进行写作训练:(1)呈现一个简单的物体,一顶草帽,一幅画,一支笔,一双鞋等,让学生思维法散开来,想到什么就写什么。(2)五、六年级可以设计让学生有顺序的写一写“我们的校园”“我的家乡”等。(3)从真实的记忆、学习的积累、交往的困惑、深刻的阅读中获得材料,先思考,直到作文的结构已在心中时再下笔,即做到胸有成竹,再落墨于纸。

小学作文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口头到笔头,从句到篇的过程,小学作文教学对语文老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在偏远农村,小学语文老师只有在认真、仔细、扎实的教学中不断反思,才能逐渐形成成熟的作文教学法。

参考文献:

[1] 赵谦翔 《赵谦翔与绿色语文》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4月第一版

[2] 丁有宽 《丁有宽与读写导练》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4月第一版

[3] 巴班斯基《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年1月第二版

[4] 巴班斯基《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年1月第二版

小学作文课教学反思篇3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儿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而无私的母爱。在教学中,我除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外.还重视学生说的训练和情感培养,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理解文中的重点句段所表达的含义,然后对文中印象最深刻的句段各抒己见。在课堂上,我把课堂这个大舞台交给学生,让他们有机会吐露心声,让他们无拘无束的说。下面是我在上《秋天的怀念》这课时设计了以下几种方式:

一、画一画:文中使自己感动的句子或段落让学生勾画出来,并让学生抓住作者对母亲神态、动作的描写,悄悄躲出去、偷偷地注意我、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体会母亲抚慰我的细致和体贴;抓住作者对母亲语言的描写咱娘儿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二、说一说:文中自己最感动的句或段落让学生各抒己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原因。例如《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感人之处有许多,我让学生说自己最喜欢之处。这时,有的学生说最喜欢第一自然段,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第二自然段,有的学生说喜欢文中的五、六两个自然段,还有的学生说我最喜欢最后一个自然段等等。然后我把学生各自喜欢的段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畅所欲言,说出是哪些句子、哪些词语使自己感动,只要他们说出来的感受是真实的都行。

同时,有的同学对以上同学的看法会有不同看法,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见解。说出来,感染其他没有发觉的学生。

小学作文课教学反思篇4

这则寓言故事语言朴素却富有童趣。教学时以课本剧的形式,创设语文实践情境,使学生走进文本进行主角体验。如:学生选取国王厨房里的“锅”、“勺子”、“碗”等主角与“铁罐”对话这一片断,营造了童话般的氛围,也营造了创意无限的课堂。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理论曾给我们启示:孩子喜欢表演,也喜欢看别人表演。那富有情趣的主角形象,不仅仅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激动不已,而且能产生巨大的主角效应。孩子们在主角意识的驱动下,全身心地投入,全面地活动起来,忘我地由squo;扮演主角squo;到squo;进入主角squo;,由教育教学的squo;被动主角squo;跃为squo;主动主角squo;。”于是有了“勺子”规劝“铁罐”这精彩的一幕。

──把握生成收获精彩

我们的课堂不再固守预设,而是期盼不曾预约的精彩。当孩子们情绪高涨地“入戏”,偏离了教师最初的设想,我干脆抛开所谓的“师道尊严”以知情人“厨师”的身分与他们对话,适时进行点拨。使孩子们不仅仅明白要用辩证的观点去评论别人,还悟出要欣赏别人的优点。当在生生对话中出现了即兴创造的火花,教师敏锐地捕捉住它,打破文本限制,与生活相联系,引导孩子们“在生活中,也要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样,孩子们的思维得到拓展,情感也被引燃了,虽未及“以情悟情、以心契心、以神会神”,但在一个温馨的课堂氛围中,他们的真情流露又怎会不让人为之动容呢?也许,这看似有点“跑题”了,但课堂上却涌动无限真情,充满人文精神的温馨。让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表现自我,张扬个性,感受生命的成长,真正享受语文学习所带来的快乐,何乐而不为呢!

小学作文课教学反思篇5

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时候,很多教师、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 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图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我力求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小学作文课教学反思篇6

上周过得充实也很有意义,连续听了几节好课,如冬日品茗茶香四溢散芬芳,又如春夜听雨宁静欣然润心田。

上周四,____中心学校主动到我校送课,__校长带队一行五人受到了学校师生的欢迎。多媒体教室挤满了前来听课的教师,座位不够不少老师就站着听。老师们不仅对这两名老师的教学水平赞不绝口,同时深深感谢兄弟学校友好互助的行为,不出家门就学到了精妙的授课艺术。周五,在县教研室的安排部署下,中心小学又迎来了两名优秀的送教教师,尽管是小学学科,但是我不愿错过极好的学习机会,还是调了课去了。

课堂永远是我们的根!只有坚守我们的课堂,教育才能枝繁叶茂。这四节课分别是两节语文,一节数学,一节主题班会课。送教的老师也分别来自不同的学校,课前没有和学生作任何沟通与交流,完全凭借个人独特魅力和过硬的素质来驾驭课堂。没有矫情作秀的成分,没有千锤百炼的打磨;只有回归本真的学习,只有自由开放的课堂。返璞归真,还原本于教学,就是实实在在的平常课,就是要求教师将平常的课堂当做优质课来打造,没有扎花架子。这次送教活动让我看到了一群勤钻苦研,敬业乐业、与时俱进的同行们,特别是厉山中心学校的两名老师,更是敢于开放自己的课堂,主动要求来送课。

这四名送教老师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环节的优化、教学问题的设计、课件的制作、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语言的组织上,均体现出教学用心与独具匠心。这些很能够体现老师们的综合素养和极其过硬的基本功。她们说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讲起课来是娓娓动听,特别是两名小学教师声音柔美语速不紧不慢很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特别是均匀中心小学包小红老师,亲和力的问候一下子拉近了她和孩子们的距离。他们并且具备较强的驾驭课堂组织课堂的能力,生疏的授课环境,面对一群新奇陌生的学生,在事先无沟通无预设的情境下,老师能以四两拨千斤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确实不是一日之功!

学校开学初就拿出了“课内比教学”的新方案,即同课异构与说课比赛在五大教研组同时进行。语文教研组最后一轮“同课异构”于本周一画上了句号。细细回想聆听的每一节课,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课还真不多,包括对自己的一节同课异构课也不太满意。

说实话我很喜欢参加同课异构的活动,每一位上课的教师,在同样的教学内容面前,用着风格各异的方式,来传授教学内容,来表现自己。虽然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相似,相比之下每节课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效果却有了差别,更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智慧的高低水平。

三年前学校启动课堂改革搅活了课堂教学一池春水,三年后又恰逢轰轰烈烈的“两课”开展,成了推动我校课堂改革继续前行的新引擎。老师将目光关注于每一节课,力求还课堂以本真。但在实践中,我发觉我们的课堂与“理想”“高效”有着距离。真可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有了教学比武亲历的我益发觉想上好一节“好课”确实不易。于漪老师不也说过这样一句话吗,她说:“我上的每一节课我都在想,究竟有多少课是上到学生心里去的。”可见要让自己的课堂变得高效起来,这远远不只是一个需要理想的事业,而是一个更需要理性的事业。

针对前一轮听课情况,首先我觉得教师个人基本功和教学艺术还亟待提高。且不说是否说得一口准确、流利的普通话,就是那“嗯”“啊”的口头禅也会让人听得索然无味,如果语言再不干脆利落,那更是让人心生厌烦。整个课堂上教师的导入语、评价语、过渡语、提示语是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的关键。还有就是教师的教态,要有亲和力和感染力,这些都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

然后就是教师个人的教学素养。他体现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挖掘,体现在教师与文本、与学生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进行文本的探究,体现在师生心灵的沟通和精神的交融。而实际上我们的课堂则仍然是“三多三少”,即“牵”得多“引”得少;“点”得多“拔”得少;“讲”得多“导”得少。故新授课变成习题课的比比皆是。现在我们老师的课改潜意识里,一节好课就是看学生探究了没有,小组讨论了没有,个人展示了没有。教师们能把评课的角色从老师转向学生,这种改变固然是对的。但从授课角度来看,一节好课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对教材使用的创新程度,对教学重点的明确程度,对教学难点的突破程度,对教学结构和过程设计的取舍程度,而不是说以教师为中心变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就意味着老师可以不教,可以让学生来讲。也就是说一节好课其实最终考量的是教师。

当然一节好课的着力点还是在学生,但同时也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理念上。教师授课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尊重了个体的差异,则又表现在学生的学习状态上。我们的语文课追求的所谓的“好课”标准:教学环节中的“龙头”“凤尾”“铜腰”精雕细琢,学生讨论热热闹闹,回答问题对答如流。看似这种“好课”无懈可击,但有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如果没有教辅资料还能回答这么“标准”?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问题的价值是否有讨论的必要?讨论是否富有成效?学困生在讨论时是否真正心到神到力到?教师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的变化?课堂又有多少学生真正参与、体验了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教师有没有捕捉到学生不经意间迸发出的“智慧的火花”?

所以我认为要让自己的每节课都“精彩”都“闪光”,每节课都能让学生受益甚至深藏记忆之中。教师要苦练基本功,练口语功,练粉笔功,练表演功。第二要加强学习,不学习的老师思想是封闭的,思想走不远行动也不会走多远。多阅读新教学理论书和课堂案例,多研究新课程标准,只有多阅读,深阅读,才能厚积薄发、深入浅出、游刃有余、轻车熟路、收放自如。因参加市语文教学比武,故得机会与其中一名来自府河的评委老师交流,他说他阅读过的有关语文教学方面的书籍摞起来一人多高。湖北省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李作芳老师也说过,一名语文老师,要想在课堂上有底气地站着,肚子里没有几本书撑着是不行的。除了理论学习外,还应多观摩他人课堂,以课堂为镜可知不足,不一定非要走出去学名师,每天主动走进我们身边的教师课堂,“择其善者而从之”。三要敢于挑战。一个教师如果不敢开放自己的课堂,不敢放下手中的课本,(说实话我最不喜欢老师一节课都拿着书不放,甚至是导入语都要一字不落地照着念)不敢放手于学生,那说明教材还够熟练,内心还不够自信。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只有课堂开放了,他人的观摩与建议才有实际意义,这样才能得到“源头活水”,会有意想不到的“柳暗花明”!

没有深入钻研,就没有驾轻就熟;没有反复推敲,就没有豁然开朗;没有深度开发,就没有得心应手;没有精心设计,就没有课堂拔节的声音……看来,“炼”好一节“好”课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继而享受语文教学的别样精彩和魅力!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小学生描写鱼的作文6篇

描写狗的小学生作文推荐6篇

描写狗的小学生作文精选6篇

过年小学生作文350推荐6篇

作文关于水小学生优秀6篇

小学生119消防作文6篇

小学生四季的作文优质6篇

小学生作文六年级通用6篇

小学语文识字课教学反思5篇

小学生写奶奶的作文6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793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