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写教案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制定一份优质的教案是需要从我们的教学目标开始思考的,以下是高中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运用猜测、举例、验证等数学方法学习乘法分配律。
2、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用规律简算,增强用规律验算得意识。
设计理念:
1、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课堂上灵活处理教材,选择适当的教法。
3、提高了小组的合作学习有效性。
4、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性、个性化的学习。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出示数学挂图:通过看图,把图意说一说。
二、提出问题,解答质疑。
弄清题以后,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小组讨论)
生答师板书: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怎样解答呢?
(1)要求全长多少千米,可以先求每辆车分别行驶的路程,再求全长的路程。
110 × 2 + 90 × 2 = 220 + 180 = 400(千米)还可以先求两辆车1小时行驶的路程,再求全长的路程。
(110+90)× 2 = 200 × 2 = 400(千米)
仔细观察,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小组合作探讨)
生交流: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 110×2 + 90×2 =(110+90)× 2这是个什么规律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吧。
(小组合作学习)生自己举例来验证
生答师小结: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把它们分别乘这个数,再把乘得的积相加,这个规律就叫做乘法分配律。你能用字母表示出这个规律吗?
生板书:(a + b)。c = a 。c + b 。c通过学习,让学生思考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①可以进行验算。
②可以使计算简便。运用乘法分配律能使计算简便吗?(生小组举例探讨)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第一题:让学生在小组中快速连接,并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第二题:先让生自己解答,然后再组内互相说出师运用的什么定律。
第三题:先观察,再说出对错,然后把错的题重新做出来,集体订正,并说出错题错在哪里。
板书设计:乘法分配律
110×2 + 90×2(110 + 90)×2 = 220 + 180 = 200×2 = 400(千米)= 400(千米)
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先把它们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把乘得的积相加,这个规律就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a + b)。c = a 。c + b 。c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2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针对这一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1.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在教学中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活动,探究怎样把用“厘米”作单位的数改写成用“米”作单位的数和把用“克”作单位的数改写成用“千克”作单位的数,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2.渗透转化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思想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在把低级单位的数转化成高级单位的数时,先用分数的形式表示,再转化成小数的形式,渗透了转化思想。转化思想有助于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新的数学问题及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直尺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导入:同学们,你们还记得1米有多长吗?用手势表示一下(学生用手势表示1米的长度),再看看我们使用的黑板有多长(学生估测黑板的长度)。要想准确地表示它的长度,需要进行测量。
2.量一量。
(1)以小组为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度。
(2)汇报结果。
组1:黑板长2米多。
组2:量出2米后还多出36厘米。
组3:量出是2.36米。
3.交代学习目标,引出新课。
师:小数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测量黑板的长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探究新知
(一)探究把低级单位的数转化成高级单位的数的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2.小组合作学习:剩余的36厘米怎样用“米”作单位来表示呢?
3.交流汇报,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考虑的,在探究中运用了什么思想方法。
4.归纳学生的方法。
(1)多出36厘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1份就是1厘米,即1米=100厘米,1厘米=米。36厘米=米,也就是0.36米。
(2)在把36厘米转化成0.36米的过程中,先用分数的形式表示,再转化成小数的形式。
5.师生共同总结把低级单位的数转化成高级单位的数的方法:根据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先把低级单位前的数改写成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再把分数改写成小数的形式,并在后面加上所要化成的高级单位的名称。
6.尝试练习。
12克=千克=( )千克
500克=千克=( )千克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汇报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活动,既能使学生获取新知,又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还使学生感受到合作的快乐,从而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加浓厚。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3
设计说明
小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通过创设给希望小学买文具和书的情境提出问题,通过让学生解决问题体会到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本节课开始,以观察希望小学的学习环境导入,出示一些反映贫困地区孩子们艰苦的学习环境的图片,使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激发学生的同情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贫困地区的孩子们需要关爱,培养学生富有爱心和同情心的美好品德。
2.注重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在教学时,尽可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在比较不同方法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整数的运算律在小数运算中也同样适用,并会运用整数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练习卡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反映希望小学学习环境的图片。
谈话:看到以上图片,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观察图片,畅谈感想。
2.引导:虽然希望小学学习环境艰苦,但是那里的学生对学习却有着强烈的渴望。通过对比,我们学校有多媒体等教学设施,我们好幸福啊!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我们又要做些什么呢?
3.引入:同学们都很有爱心,这节课让我们和希望小学的同学们手拉手,奉献我们的爱心吧!让我们伸出援助之手,给希望小学的同学们买一些学习用品和课外读物吧。(板书课题:手拉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反思自我,激励孩子们更加努力地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44页情境图。
(1)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仔细阅读上面的文字,说一说图上提供了哪些信息。
(2)课件出示相关信息:①1本练习本2.8元,一个铅笔盒6.1元。淘气要给希望小学3名同学分别买1本练习本和1个铅笔盒,一共要花多少元?②1本练习本2.8元,1本《数学家的故事》7.2元。笑笑要给希望小学5名同学分别买1本练习本和1本《数学家的故事》,一共要花多少元?
2.小组讨论,解决问题①。
(1)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题意并列式解答。
(学生试做,教师巡视检查,请用不同方法解题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算法)
(2)指名板演。
方法一:2.8×3=8.4(元) 6.1×3=18.3(元)
8.4+18.3=26.7(元)
方法二: 2.8×3+6.1×3
=8.4+18.3
=26.7(元)
方法三:2.8+6.1=8.9(元) 8.9×3=26.7(元)
方法四: (2.8+6.1)×3
=2.8×3+6.1×3
=8.4+18.3
=26.7(元)
(3)观察这四种方法,其中两种是分步计算,两种是列综合算式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4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8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奥运信息,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通过解决体育赛场上的有关问题,体会数学与体育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奥运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2016年第31届奥运会在里约举行,同学们知道我国运动员一共获得了多少枚金牌?其中有些项目还打破了世界记录,尤其是中国女排,顶着巨大的压力,通过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终于获得冠军。那么同学们对奥运会有哪些了解呢?
师出示课件教材第79页情景图。
引导学生观查表格,从表格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奥运中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问题
1.师出示课件教材第79页问题一。
(1)学生观察表格,交流汇报:可以知道三名运动员各自的成绩分别是多少秒。
(2)出示问题: 前三名运动员的成绩分别相差多少?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说说是怎么做的,互相交流订正。
(3)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两幅冲刺情况图,并提问:根据刚才的数据,你能判断哪幅图能描述当时决赛的冲刺情况吗?
学生观察图片,交流汇报。师根据学生回答整理归纳:根据刚才计算出来的结果,可以知道,第二名和第三名相差很少,他们之间的距离应该很近,而他们和刘翔的时间相差很多,所以距离应该相对远一些。
因此第二幅图能更好的描述当时的冲刺情况。
(4)当时男子110米栏的奥运会记录是12.95 秒,刘翔用的时间少了多少秒?
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再全班汇报。
2.师出示教材第80页问题二
(1)引导学生阅读短文,你能获取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阅读后,指名汇报交流:在最后一跳之前,何冲比第二名多32.45分,秦凯比第二名少7.65 分,是第三名……
(2)课件出示问题1。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说说是怎么想的。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3)课件出示问题2。
①让学生观察“最后一跳的得分情况表”。
②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师归纳:何冲最后一跳得分最高,是第一名;最后一跳前,秦凯落后德斯帕蒂耶斯7.65分,而最后一跳,秦凯得分比德斯帕蒂耶斯多98.00-96.90=1.1(分),所以第二名是德斯帕蒂耶斯,第三名是秦凯。
3.师出示教材第80页问题三。
(1)引导学生阅读短文,并从中获取数学信息。
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小组讨论交流。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2)出示课件射击比赛场景图。
同学们先观察图片,再独立通过想象判断,并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理由,小组内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讨论验证。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和同学们说一说。
四、课后练习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
2. 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3.让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优点,渗透符号化思想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在现实情境学会用字母表示数及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课前准备:
统计表 小棒 小调查:父母或亲人的年龄及与你的年龄差
一、谜语激趣导入
1.今天的数学课,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客人,想知道它是谁吗?你们猜对了。
今天,可爱的小青蛙要和我们一起研究数学,你们愿意吗?
二、探究发现
(一)用字母表示数
1.(出示视频)
(1) 说儿歌.师生同说.
(2) 你能用一句话来表示这首儿歌吗?(生展示自己的想法,如果说不到,师引)
在我们的数学学习当中,-用字母来表示这句话
2.你喜欢哪种表示方法?(学生比较方法)导入课题:用字母表示数。(板书)
3.这个的字母n可以表示哪些数?(生说,师板书)你还能用其他字母表示吗?
(体会可以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数)
4.青蛙的只数是n,嘴的数量也是n,为什么用了同样的字母表示,可以用不同的字母表示吗?
(体会同一情境下,同一字母可以表示相同的数量)
(二)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
1.同学们能用字母表示出青蛙、青蛙的嘴、青蛙跳水声音的数量,老师还想考考你们,
(出示小儿歌),你们能接着说下去吗?试试看,(和你的同桌说一说)指名说,能说得完吗?
2.你能用一句话来表示这首儿歌吗?(生说自己的想法,师选择研究)
3.动手摆一摆,说一说.老师讲要示:同桌一个人用小棒摆,另一个在统计表里用算式表示出
青蛙的腿的数量与青蛙的只数之间的关系.
4.交流汇报
5.请字母帮忙,用字母表示算式.(生独立完成)
6.(幻灯片)不管n表示几,有一只青蛙就有4条腿,也就是一个4,有n只青蛙就有n 个4, 列式就是n4,通常写作4.n ,简写成4n,读作:4n。含有字母的式子简写时,
要注意以下几点:(幻灯片出示注意事项)
7.那么青蛙的眼睛的只数你能用字母算式表示出来吗?
8.判断字母算式简写是否正确(出示练习)
(三)也就是说用字母可以表示数,也可以表示一些关系式。导入研究年龄问题.
1.猜年龄
2.在统计表2里用算式表示出老师的年龄和你的年龄之间的关系。(生独立填,汇报)用一个字母
算式表示出老师和这名同学之间的年龄关系吗?(口头说)
3.用一个字母算式表示出你和你的爸爸或者是你的妈妈之间的年龄关系吗?
三、练习巩固
1. 以前学过的知识可以用字母表示?(生说,师随机出示)运算律、计算公式(路程、图形)
2. 生活中,也可以用到字母表示数,你能说一说吗?(认真倾听)
3. 生活问题填空.
四、总结提升
汶川地震牵动着亿万中国人民的心,从地震发生以后,已经有A名救援人员赶赴灾区,在f次的营救中,发现了N个生还者,人们都在默默地祈祷,在爱心的捐款箱中,盛装了100A+50b+10c+5d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6
设计说明
“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概念很多,这部分知识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复习这些内容时,我采用“梳理知识——动手操作——强化练习”的模式。通过复习,系统地整理知识,弥补学习缺陷,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构建知识网络
1.谈话导入。
师: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和“观察物体”的内容。
2.归纳整理,构建知识网络。
(1)提问:在这一部分,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学生独立反思、回顾整理,然后小组展示交流。
(3)汇报交流,师引导归纳,构建知识网络。
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
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复习、回顾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利用课件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网络的构建,使学生对所复习的内容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
⊙复习,分项整理
1.复习三角形分类。
师:请小组同学讨论一下,三角形有哪些分类标准?具体是怎样分类的?
小组讨论、交流并推荐代表进行汇报。
(三角形按角分包括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三角形按边分包括等腰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
反馈练习:完成教材101页1题。
2.复习三角形内角和。
师:想一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我们是怎样推导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我们可以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哪些问题?
小组讨论、交流并推荐代表进行汇报。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和是90°)
反馈练习:想一想,算一算。
∠1=( ) ∠2=( ) ∠3=( )
3.复习三角形边的关系。
师:说一说,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思考后汇报。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反馈练习:完成教材101页3题。
4.复习四边形分类。
师: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本学期学过几种四边形?它们分别有什么样的特征?
小组讨论、交流,并推荐代表汇报。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作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作梯形)
反馈练习:
(1)判断。
①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
②两个高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拼在一起还是平行四边形。( )
③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④一个梯形中只有一组对边互相平行。( )
(2)完成教材101页5题。
设计意图:通过由浅入深的复习,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所学知识,建立清晰完整的知识体系,有效地巩固了学习成果。
5.复习观察物体。
(1)引导学生用4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拼摆出几种不同形状的立体图形。
(2)提问:请同学们说一说从它们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分别看到的是什么形状。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